[发明专利]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及其顶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5722.3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9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章国森;任晓春;任建华;王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家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48 | 分类号: | E04G1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谢绪宁;薛赟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板 后浇带 加固 方法 及其 结构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及其顶撑结构,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节点设计,根据施工图纸确定后浇带需要添加支撑的支撑点位置;步骤二,顶板模板铺设,顶板底模板开设孔洞;步骤三,支撑杆加工,在支撑杆的一端安装承接板;步骤四,支撑杆安装,将支撑杆上端承接板在顶部支模时替代相应位置的底模板孔洞,支撑杆底部支撑在地面上。通过提前确定支撑杆位置,以支撑杆为支撑,并使顶部的承接板填补底模板上的孔洞,在顶板浇筑完成并达到强度后,拆除常规支模体系,保留支撑杆从而一次性完成后浇带两侧顶板的支模浇筑以及后期支护工作,减少支模体系搭建次数,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本申请具有提高施工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支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及其顶撑结构。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后浇带81两侧顶板8在浇筑后需要采用传统的钢管排架82支撑,即支模架体作为加固方式,而后浇带81两侧顶板8支模存在时间间隔,很少一次性支模,支撑回顶会选择在两侧支模架体拆除后再进行。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存在有以下缺陷:支模架体存在二次拆、撘,重复劳动,并且影响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顶板后浇带的施工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及其顶撑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顶板后浇带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节点设计,根据施工图纸确定后浇带需要添加支撑的支撑点位置;
步骤二,顶板模板铺设,顶板底模板开设孔洞;
步骤三,支撑杆加工,在支撑杆的一端安装承接板;
步骤四,支撑杆安装,将支撑杆上端承接板在顶部支模时替代相应位置的底模板孔洞,支撑杆底部支撑在地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人员对顶板支模时,提前确定支撑杆位置,将支撑杆支撑在地面上,以支撑杆顶部的承接板穿过顶板的底模板,填补底模板上的孔洞,完成顶板的支模,在顶板浇筑完成并达到强度后,拆除常规支模体系,保留支撑杆从而一次性完成后浇带两侧顶板的支模浇筑以及后期支护工作,减少支模体系搭建次数,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顶板后浇带顶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顶板后浇带顶撑结构,包括支撑杆和承接板,所述承接板固接在支撑杆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顶板进行支撑时,将支撑杆支撑在地面上,使支撑杆具有承接板的一端朝上,穿过顶板底模板上的孔洞,将孔洞封堵,并与底模板连接,在顶板浇筑完成并养护成型后,拆卸底模板,将支撑杆留下,继续对顶板进行回顶支护,减少支模体系搭建次数,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支撑杆可回收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保证顶板始终得到足够支护,有效减少后浇带两侧顶板的挠度变形,提高建筑质量。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远离承接板的一端固接有与地面连接的连接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杆的顶部增设连接座,提高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对顶板的支撑力起到分散作用,提高对顶板的支撑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材质为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支撑杆进行回收时,将连接座敲碎即可对支撑杆进行拆除,施工周期短,提高对支撑杆支撑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家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家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57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线结构及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用于玻璃瓶坯加工的冷却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