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ICU远程监护及智能供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2642.6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38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杜爱平;王春燕;景雯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A61B5/145;A61M16/10;A61M16/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5 | 代理人: | 夏柯双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吸道 传染病 患者 icu 远程 监护 智能 供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患者ICU远程监护及智能供氧系统,包括氧监测调节装置和与氧监测调节装置相连的面罩装置,面罩装置包括罩体和过滤部件,过滤部件可拆卸设置在罩体上,氧监测调节装置包括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微控制器、氧源、电磁阀,氧源与罩体之间通过输送管相连,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磁阀电连接,电磁阀设置在输送管上。本发明能够在呼吸道过滤的基础上实现吸氧功能,使患者在缺氧的时候及时供氧,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传染性的病毒及时被过滤掉,可有效的避免陪护或者医护人员的被传染性病毒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ICU远程监护及智能供氧系统。
背景技术
呼吸道传染病是在临床现场频繁遭遇的疾病,主要存在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伴有细菌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机会比较多,由此引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此类疾病重症病例在ICU室,因为呼吸问题需要供氧,现有技术中,主要问题在于患者吸氧时无法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有效过滤,使得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病毒,这些病毒在ICU室中四处扩散,这给患者治病的医务人员带来非常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呼吸道传染病患者ICU远程监护及智能供氧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呼吸道传染病患者ICU远程监护及智能供氧系统, 包括氧监测调节装置和与所述氧监测调节装置相连的面罩装置;
所述面罩装置包括罩体和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可拆卸设置在所述罩体上;
所述氧监测调节装置包括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微控制器、氧源、电磁阀,所述氧源与所述罩体之间通过输送管相连,所述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与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电磁阀电连接,所述电磁阀设置在输送管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密封调节部件,所述密封调节部件设置在所述罩体与所述过滤部件之间,所述密封调节部件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密封圈、卷轴和密封层,所述外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罩体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外壳体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部件连接,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上密封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端部且靠近所述罩体侧,所述密封板上设置有贯穿第一通气孔,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部且其一端密封连接在所述密封板上,所述内壳体上贯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气孔配合的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内壁上开设有环形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孔配合的密封圈,两个所述密封圈之间设置有可滑动的密封层,所述密封层的一端穿过所述内壳体后与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外侧的所述卷轴固定连接,所述卷轴设置在两个呈对称设置的支撑板上,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卷轴穿过所述外壳体后延伸至所述外壳体外侧,所述密封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滑动杆上,所述滑动杆设置两个相互接触的所述密封圈之间,所述滑动杆的中部与拉索的一端相连,所述拉索的另一端从两个所述密封圈之间穿过并穿过所述内壳体以及外壳体后延伸至所述外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气孔呈方形且其相对侧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中设置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块,所述滑块通过分隔片与所述滑动杆的端部相连,所述分隔片设置在两个所述密封圈之间,所述分隔片的一侧设置有容易将两个所述密封圈分开的分割边,所述分隔片的另一侧与所述密封层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2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