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69593.0 | 申请日: | 2020-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0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祥;许心勇;黄先军;王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70/54;B29C33/04;B29C33/30;F16F15/023;F16F15/04;F16F15/06;B29L31/30 |
代理公司: | 合肥信诚兆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9 | 代理人: | 尉敏 |
地址: | 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导流 生产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顶部支撑有下模具,下模具的正上方悬设有上模具,下模具的顶部开设有成型槽,上模具的底部设置有与成型槽相配合的挤压头。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通过缓冲组件进行缓冲定位,缓冲组件包括两个分别竖立设置在上模具两端的滑槽一和两个垂直设置在成型槽两侧的定位杆。本发明的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替代了传统的成型装置,在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增设了缓冲组件,使上模具向下模具之间的运动可以得到足够的缓冲,避免挤压头与成型槽之间因瞬间冲击过大而损坏,同时使挤压成型后导流罩的壁厚更加均匀,保证生产出导流罩的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导流罩,是装在载货汽车或牵引汽车的驾驶室顶部的空气导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减小载货车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和降低燃油消耗。目前的新型导流罩已由整体式取代了原主翼与两侧组合的型式,正、侧面都压有设计精美的加强筋或在背面附加骨架,以承受汽车行驶时的风力,通常在导流罩生产的时候,使用热压成型装置对玻璃增强聚脂纤维热压成型,从而生产出导流罩。
现有的成型装置通常采用上模具与下模具贴合的方式对导流罩生产用熔融状态的材料进行热压成型。而在上模具下压至与下模具顶部接触的过程中,由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未设有缓冲组件,导致上模具的挤压头与下模具的成型槽之间的瞬间冲击过大,使挤压成型后的导流罩的壁厚不均匀,影响生产出导流罩的产品质量,同时挤压头与成型槽之间长久冲击,也会加速挤压头和成型槽的损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未设有缓冲组件,导致挤压成型后的导流罩的壁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导流罩生产用成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支撑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正上方悬设有上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开设有成型槽,所述上模具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成型槽相配合的挤压头;
所述下模具与所述上模具之间通过缓冲组件进行缓冲定位,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两个分别竖立设置在所述上模具两端的滑槽一和两个垂直设置在所述成型槽两侧的定位杆,两个所述滑槽一分别位于两个定位杆的正上方;每个所述滑槽一的槽口位于其底部,以供相应所述定位杆的插入;每个所述滑槽一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滑块一和滑块二,所述滑块一的顶部垂直设置有滑块三,所述滑块二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滑块三滑动配合的滑槽二,所述滑块三的顶部与所述滑槽二的相应内壁之间通过弹簧一连接;所述滑槽一的内壁沿所述滑块二的滑动方向依次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卡槽,所述滑块二面朝所述卡槽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滑槽二相垂直的杆槽,所述杆槽的内部固定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中部滑动插接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杆,所述卡杆靠近所述卡槽一端的外侧套接固定有活动套,所述固定套与所述活动套之间的所述卡杆外侧壁上套接有弹簧二,所述卡杆远离所述弹簧二一端的外侧壁上开设有顶槽,所述滑块一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顶槽相配合的顶杆。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块二的底部开设有供顶杆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杆槽垂直连通,并位于所述固定套远离所述弹簧二的一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簧二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套的相应侧壁和所述活动套的相应侧壁相抵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滑槽一的顶部安装有气缸,位于所述滑块二上方的所述滑槽一内收容有推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穿入所述滑槽一内后与所述推板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具的上方设置有支撑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液压杆与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9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