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66384.0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38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李连强;韩宜伟;吴延寿;徐善勇;李树成;王桂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H1/00;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6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2662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车辆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混合动力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方法。该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换热器,换热器的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发动机冷却液通道及对外冷却通道;电子水泵、电机、电池及对外冷却通道相互连通,形成对外输出水路;机械空调压缩机选择性连通于冷媒通道;电动空调压缩机选择性连通于冷媒通道;蒸发器,其连通于冷媒通道并选择性连通于电动空调压缩机和机械空调压缩机,机械空调压缩机、电动空调压缩机及蒸发器形成冷媒路;发动机冷却管路,发动机冷却管路选择性连通于发动机冷却液通道,形成发动机水路。该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生产成本低,占用空间少,节约能量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系统作为传统动力向新能源动力过渡的一种中间产物,以其构型多样、节能效果突出及动力性出色的优势,逐渐成为当前汽车发展的流行趋势。混合动力车辆相对于常规车辆增加了动力电池、动力电机等部件,动力电池作为混合动力车辆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温度管理性能直接关系到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甚至安全性,从而直接关系到整车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及安全性。动力电池在温度过高、温度过低时,其充放电性能、容量保持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动力电池在温度较高时,其效率变化明显,温度过高时影响动力电机的绝缘性能。
传统动力电池热管理方式由于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一般在28℃~32℃,且车辆的环境运营温度与该温度区间相差较大,且大倍率动力电池自身发热量较大,难以保证动力电池的冷却效果。现有混合动力整车用动力电池、动力电机等部件热管理系统包括加热系统、冷却系统两部分。
冷却系统有自然冷却、强制液冷及空调液冷等,其中自然冷却适用于匹配大电量、运行环境温和的整车,现有冷却系统以强制液冷及空调液冷为主,其中强制液冷适用于运营环境温度使用,电池充放电倍率相对较大的整车,具体是在动力电池、动力电机分别增加一套电子风扇及冷却水箱,存在体积庞大、成本较高及电耗较大的问题。空调冷却用于电池充放电倍率较大,电池工作温度要求苛刻的整车,通过车载空调对散热器散热,急剧增大了车载空调的负荷,在极限工况下无论是车厢内部还是动力电池制冷效果都很差,且只有单一空载空调动力源,在驻车条件下无法对动力电池等温度进行有效调节。同时,空调冷却是增加一套空调制冷系统,具有三套热交换器和三个风扇,结构复杂。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且由于新增的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器无法有效迎风,影响系统工作效率。
当动力电池温度较低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加热,以恢复的动力电池容量及充放电功率。其中加热系统以动力电池模组薄膜加热为主,该方式受到电池振动和装配影响,由于加热膜较为脆弱,往往会出现加热膜短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方法,结构紧凑、生产成本低,可靠性好。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内部设置有冷媒通道、发动机冷却液通道及对外冷却通道,所述冷媒通道和所述发动机冷却液通道用于对所述对外冷却通道加热或冷却;
电池和电机,所述电机电连接于所述电池;
电子水泵,所述电子水泵、所述电机、所述电池及所述对外冷却通道相互连通,形成对外输出水路;
机械空调压缩机,其由发动机进行驱动并选择性连通于所述冷媒通道;
电动空调压缩机,其与所述机械空调压缩机并联设置并选择性连通于所述冷媒通道;
蒸发器,其连通于所述冷媒通道并选择性连通于所述电动空调压缩机和所述机械空调压缩机,所述机械空调压缩机、所述电动空调压缩机及所述蒸发器形成冷媒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6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