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65477.1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02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马永亮;李二鹤;韩银霞;韩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6 | 分类号: | E04B2/86;E04G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绿色 建筑 一体化 延伸 形成 装配式 使用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及使用方法,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内墙板与外墙板形之间留有浇筑间隙且内墙板与外墙板形成墙体,浇筑间隙内设置有加强筋网,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墙体与墙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内墙板或内墙板上的连接板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内墙板或相邻外墙板的对接件,对接件与连接板扣接。本申请具有提高墙板之间的结构强度和降低预制构件运输的成本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业是中国国内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建筑物的快速建造变得比较重要,因此,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比较快速,其通过在工厂将需要的建筑的结构进行预制,然后通过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在最后将组装完成的建筑进行装饰,从而完成整个建筑物的施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完完全全将建筑物的各个构建进行生产出来再进行运输,其运输成本比较高,同时在装配后,其各个节点的位置还需要进行再次浇筑施工,并且其结构强度也不会像一体式浇筑的建筑那么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墙板之间的结构强度和降低预制构件运输的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及使用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绿色建筑一体化带延伸形成角板的装配式墙板,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所述内墙板与外墙板形之间留有浇筑间隙且内墙板与外墙板形成墙体,所述浇筑间隙内设置有加强筋网,所述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墙体与墙体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内墙板或内墙板上的连接板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内墙板或相邻外墙板的对接件,所述对接件与连接板扣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墙板与外墙板组成模板,从而在运输时,对墙板的运输要求低,墙板本身的重量小,运输方便,另外,采用连接组件对墙板进行连接,同时,在内部设置加强筋网,让其浇筑形成一体化结构,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结构强度,让其接合位置强度增加。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钩,所述对接件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钩与连接孔钩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连接钩和连接孔的扣接设置,让板与板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连接效率。
可选的,所述对接件包括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所述第一对接板与第二对接板一体设置,所述第一对接板以及第二对接板上均设置有所述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接板的设置让内外墙板之间的连接可以根据角度选择对接板的角度,让折角位置和平行过渡位置也能够简单连接,提高了整体的适用性。
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空心柱以及设置在空心柱上用于与内墙板或外墙板连接固定的若干连接头,所述内墙板以及外墙板上均开设有用于与连接头固定的连接通孔,所述各连接头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对内墙板以及外墙板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心柱其结构强度高,同时质量较轻,通过上面设置连接头,能够让内墙板和外墙板之间连接比较牢固和方便。
可选的,所述连接头包括连接块以及与连接块固定的连接杆,所述空心柱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插接在连接槽内,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连接通孔与外墙板或内墙板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块插接在连接槽内,让零件组装方便,同时,在运输时,不会由于连接杆的延伸而导致运输的空间半大。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挡位件,所述挡位件与连接杆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位件能够让让内外墙板进行阻挡,从而达到调节墙板位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墙板厚度的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华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5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