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固定器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8598.3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8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丁琛;杨毅;刘浩;洪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曾克;李安霞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路 寰枢椎侧块 关节 融合 固定器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固定器组件,包括融合器和撑开器,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支撑植骨部件、固定板、连接部件、固定螺钉,撑开器包括左钳杆、右钳杆,左钳杆、右钳杆中部铰接,左钳杆的上部左侧连接左挡片,左钳杆的顶部连接上挡片,右钳杆的上部右侧连接右挡片,左钳杆的背侧面设有上撑开挡块,右钳杆的背侧面设有下撑开挡块,上撑开挡块的位置低于上挡片、高于左挡片和右挡片,下撑开挡块的位置低于左挡片和右挡片。本发明的融合器具有生物力学优势,能够促进寰枢椎融合、提高融合效率,且让手术操作更加安全简单,撑开器能够提供手术显露通道,提高植入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对脊髓、神经、椎动脉的损伤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固定器。
背景技术
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常由寰枢椎骨或关节的先天性畸形、创伤、肿瘤、炎症等病变造成。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可以造成患者严重的脊髓、延髓损伤,出现四肢瘫痪及呼吸功能障碍,甚至累及椎动静脉、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主要手段,即用内固定方法将松动的寰椎与相邻的枢椎固定,并在寰椎及枢椎间植骨以促进寰枢椎融合,最终达到寰枢椎稳定的目的;内固定都只能提供术后暂时的稳定性,植骨融合才能保证永久的稳定性。植骨不融合或假关节形成问题仍然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轴向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的生长,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应力刺激,骨就会自己吸收,就像长期卧床的病人会骨质疏松。
如图1所示,目前,后路固定融合术最常用的植骨方法是在后弓100与棘突椎板200间放置颗粒状、条状或块状骨300;存在以下缺陷:
1、植骨爬行替代距离长:寰椎后弓至枢椎棘突、椎板的距离较远,中间为寰枢后膜,并无骨性结构,故后方融合需要的植骨距离远,爬行替代距离长,需要的植骨量较大,达到最终骨性融合需较长时间,融合失败的概率相对较高。
2、不适当的生物力学环境易导致骨吸收:颈椎前方为支撑,后方为拉力,即张力;后方颗粒状、条状或块状骨均承受生物力学的张应力,而张应力是不利于融合的(相反,压应力促进植骨融合)。在前期工作中,为增加植骨材料与植骨床的接触面积,我们常采用大量颗粒状及条状骨植骨,随访过程中亦发现植骨被明显吸收的情况较为常见。
3、完整的寰椎后弓成为实施寰枢椎后方融合的必要条件。但在一些寰椎后弓先天性缺如、寰椎后弓软骨病或需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的患者,寰枢椎后方植骨将无法实施。
4、植骨床面积较小,血运较差;植骨融合的成功率与植骨床的准备以及植骨材料与之接触的面积有关。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常规的植骨区域为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椎板间,植骨床面积小,尤其是寰椎后弓细小,是假关节形成的主要部位。若使用块状骨植骨,常需增加固定装置使手术复杂化,且植骨块与植骨床的接触面积更小。另一方面,植骨床均为较硬皮质骨,故植骨前需将寰椎后弓、枢椎棘突椎板去皮质。充分的去皮质处理可为骨愈合面提供良好的血供以及提供必要的细胞因子(如BMP等)和骨髓成骨细胞。寰椎后弓若去皮质不充分,则不能为成骨提供足够的血供、成骨细胞及细胞因子;若去皮质过多,容易造成寰椎后弓骨折,同样不利于植骨融合。
5、目前颈椎后路手术切口较大,切口长达10cm以上;因为后方肌肉软组织较厚,所以显露上创伤相对较大,失血较多。
6、目前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寰枢椎融合手术等,均采用一个手术入路,缺乏单独的针对寰枢椎侧块融合的手术入路和显露系统;缺乏针对寰枢椎侧块关节植入融合器和置钉操作的配套显露系统,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有椎动脉、内侧有脊髓,上方有神经根,缺乏对这些重要结构的保护以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固定器组件,能够在寰椎后弓缺如的情况下实现寰枢融合,从而避免枕颈融合,以尽可能减小创伤,尽可能保留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功能,并且能够在术中建立专用显露通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85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