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55388.9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4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秀梅;李贝贝;薛娟;陈维忠;贺杰;冒杰;范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长亚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创益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6 | 代理人: | 付金豹 |
地址: | 221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气 连接器 可靠性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待检插头施加额定的压力的载荷加载装置(1),用于信号采集和传递的公母检测前端(2),以及检测底座(3),其中载荷加载装置(1)和公母检测前端(2)相互连接并安装在检测底座(3)上;本发明通过该套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对待检插头施加额定的压力,通过压阻传感器和单片机进行信号传递,并通过上位机显示检测结果。所述检测装置集成度高、能耗低,可以实现多种型号公母插头缩针现象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通过比较保持力来检测电气连接器缩针现象,且对于多种型号的公母插头可靠性的检测具有通用性。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电气连接器在动车组、高铁、地铁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电气连接器插针接触不良、绝缘不良、锁紧机构不良等原因导致的插针缩针现象直接导致机车的通讯不良,甚至威胁乘客的人身安全。
常规的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方法主要有四种:接触电阻检测、保持力检测、无损检测、瞬断检测。接触电阻检测主要采用接触电阻检测仪,受接触件材料、正压力、表面状态等因素影响;无损检测主要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在不损害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和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电气连接器内部进行检测;瞬断检测主要采用瞬断检测仪对接插件接触电阻阻值大小进行判定,同时需要对瞬间断路时间长短进行判定。这三种检测方法成本较高,检测过程也较为复杂。保持力检测目前常见的是单针检测,效率较低,且市面上尚未出现成熟的、检测效率高的电气连接器缩针可靠性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通过检测装配车间中的公母插头保持力来判断电气连接器是否存在缩针现象,并且解决不同型号的公母插头缩针可靠性检测需要多个检测装置的问题,避免残次品装车,从根源上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待检插头施加额定的压力的载荷加载装置(1),用于信号采集和传递的公母检测前端(2),以及检测底座(3),其中载荷加载装置(1)和公母检测前端(2)相互连接并安装在检测底座(3)上;
检测前端(2)包括待测插头适配套(21)、检测单元安装套(22),检测单元(23)、检测单元安装板(24)、检测电路板(25)、通讯电路板(26),待测插头适配套(21)为矩形框架结构,其内部空腔可以容纳并固定检测单元安装套(22),检测单元安装套(22)为矩形框架结构,其内部空腔容纳并可拆卸安装、并列固定多个检测单元(23),检测单元安装套(22)设置有检测单元安装套安装孔(221)、检测单元安装孔(222)、检测单元装配台阶(223);检测单元安装套安装孔(221)用于将检测单元安装套固定在待测插头适配套(21),多个检测单元(23)插入检测单元安装套(22)内部空腔后,通过多个检测单元安装板(24)和相应的检测单元安装孔(222)将多个检测单元(23)一一进行单独固定;检测单元装配台阶(223)设置在检测单元安装套(22)内部,多个检测单元(23)插入检测单元安装套(22)内部空腔后,通过检测单元装配台阶223对多个检测单元(23)进行限位固定。
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可靠性检测装置,检测单元(23)包括检测器插头工装、卡环(232)、传感器(233)、垫块(236)、导向板(237)、橡胶垫(238)、垫板(239);检测器插头工装包括公针检测器插头工装(231)和母针检测器插头工装(234)两种;公针检测器插头工装(231)包括与待检测公针插针数量位置对应的插孔,插孔中容纳公针检测顶针(240);母针检测器插头工装(234)包括与待检测母针插孔数量位置对应的母针检测顶针(235);导向板(237)上设置有与待检测公/母插头插针/孔数量位置对应的插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长亚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工程学院,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长亚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53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