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检测设备的数据结果自动展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4579.5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5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郭静;舒芹;张雪娇;赵愿安;董思远;杨思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5/00 | 分类号: | G01N35/00;H04L29/0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检测 设备 数据 结果 自动 展示 方法 | ||
1.一种基于检测设备的数据结果自动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S1、配置检测设备接入到网络中的IP地址信息,并将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IP地址信息拼接成识别信息后发送到服务器中;
S2、在检测设备进行正式检测之前,进行检测设备可靠性自检,在自检通过后跳转到步骤S3,否则结束流程;
S3、通过预设方式将待检测设备进行组织网络划分获得区域检测集群;
S4、对区域检测集群进行检测接受度校验,在检测接受度达到预设值时,跳转到步骤S5,否则结束流程;
S5、通过区域检测集群对待测生化物质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连同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一并发送到服务器;
S6、服务器对接收到的检测结果连同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进行按照识别信息进行整合,并根据整合结果生成不同地域显示区的分析结果热点图;
所述步骤S3包括:
S31、服务器解析出识别信息中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IP地址信息,并根据IP地址段将检测设备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单元,所述网格单元中有多个检测设备;
S32、将网格单元中的检测设备划分为主检测设备、从检测设备;
S33、将网格单元按序号重组为区域检测集群;
所述步骤S4包括:
S41、配置区域检测集群的接受度预设值;
S42、预先根据步骤S2获取的自检结果来获取区域检测集群中网格单元的接受度值;
S43、根据网络单元的接受度值生成区域检测集群的接受度实际值,判断区域检测集群的接受度实际值是否达到接受度预设值,在未达到时,跳转到步骤S44,否则跳转到步骤S5;
S44、重新配置网格单元中主检测设备、从检测设备的数量,跳转并执行步骤S42及之后的步骤;
S45、跳转到步骤S5;
所述步骤S2获取的自检结果来获取区域检测集群中网格单元的接受度值包括:
获取区域检测集群中个网格单元,网格单元中包括个主检测设备和从检测设备,获取网格单元的接受度值,具体网格单元接受度值如下:
,其中为网格单元的接受度值,为网格单元中主检测设备或从检测设备的检测率,其中;
所述步骤S43中根据网络单元的接受度值生成区域检测集群的接受度实际值如下:
,其中为该区域检测集群的接受度实际值;
所述检测率是根据色谱峰转折的横向距离的波动是否符合预设波动条件而定,其中,根据如下公式判断色谱峰转折的横向距离的波动是否符合预设波动条件:
,其中n为色谱峰的数量,,为预设色谱峰偏离值,为峰宽度,为指数函数,为标准差,为留存时间,即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为色谱峰的出现时间,为扰动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检测设备的数据结果自动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包括:
在检测设备进行正式检测之前,通过送入标准样本按照自检模型进行自检,判断自检结果是否符合预设结果;
在符合预设结果时,判定检测设备符合可靠性自检要求,并跳转到步骤S3,否则结束流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检测设备的数据结果自动展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6包括:
S61、服务器从检测结果中解析出待测生化物质属性、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并将解析出的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与服务器中预存的识别信息中的检测设备的唯一识别码进行匹配获得检测设备的IP地址信息;
S62、服务器根据IP地址信息、待测生化物质属性进行整合,并根据整合结果生成不同地域显示区的分析结果热点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457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血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基于双摄像头的瞳孔检测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