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36742.3 | 申请日: | 2020-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9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肖振林;刘勇;范文;黄涛;彭乐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G06F1/16;G09F9/3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且可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分别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和第二非折弯部,且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分别连接于转动机构的两侧,且与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动连接,以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分别相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动。第一摆杆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一壳体,第一摆杆的一端转动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件,第一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推板。第二摆杆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壳体,第二摆杆的一端转动且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动件,第二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推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设备中,往往采用可折叠的柔性显示屏来实现大屏显示。然而,可折叠的柔性显示屏在展开和闭合两个状态之间多次切换时,往往会相对壳体发生滑动而出现起拱的问题,对柔性显示屏造成损坏,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和电子设备,用以避免柔性显示屏因多次折叠出现起拱的问题,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折叠装置,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动机构、第一推板、第二推板、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转动机构可发生形变,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即,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
第一滑动件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第一非折弯部,且滑动连接于第一壳体。第一推板连接于转动机构的一侧,且与第一壳体滑动连接,以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第一摆杆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一壳体,第一摆杆的一端转动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动件,第一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推板。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摆杆的“一端”和“另一端”是指第一摆杆中与第一滑动件和第一推板配合连接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可以为实体结构,如第一摆杆的部分结构,或者,也可以为非实体结构,如第一摆杆的孔或槽,只要能使第一滑动件、第一摆杆和第一推板三者之间形成“连杆机构”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第一摆杆和第一推板形成“连杆机构”是指,可以通过推动第一推板相对第一壳体滑动,推动第一摆杆相对第一壳体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此时,第一推板和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一壳体的滑动方向相反。
第二滑动件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折弯部,且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第二推板连接于转动机构的另一侧,且与第二壳体滑动连接,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时,相对第二壳体滑动。第二摆杆的中部转动连接第二壳体,第二摆杆的一端转动且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动件,第二摆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推板。
应当理解的是,第二摆杆的“一端”和“另一端”是指第二摆杆中与第二滑动件和第二推板配合连接的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可以为实体结构,如第二摆杆的部分结构,或者,也可以为非实体结构,如第二摆杆的孔或槽,只要能使第二滑动件、第二摆杆和第二推板三者之间形成“连杆机构”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第二摆杆和第二推板形成“连杆机构”是指,可以通过推动第二推板相对第二壳体滑动,推动第二摆杆相对第二壳体旋转,进而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第二壳体滑动。此时,第二推板和第二滑动件相对第二壳体的滑动方向相反。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折叠装置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时,第一推板相对第一壳体滑动,以推动第一摆杆相对第一壳体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滑动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与此同时,第二推板相对第二壳体滑动,以推动第二摆杆相对第二壳体旋转,进而带动第二滑动件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即,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分别相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67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