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剥蚀区的金矿勘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29193.7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6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宋扬;孙豪;郑明;杨超;刘治博;方颖;方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恒立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6 | 代理人: | 庞立岩;顾珊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剥蚀 金矿 勘探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剥蚀区的金矿勘探方法,属于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勘探方法无法快速识别剥蚀区金矿床的矿化中心,且找矿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基于砂金指针矿物学的找矿方法圈定岩金矿化区,并利用物探方法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进行勘探,缩小找矿靶区范围,不仅提高了找矿效率和找矿成功率,而且大幅降低了勘探成本,对造山带强剥蚀、厚覆盖地区高效低成本寻找金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剥蚀区的金矿勘探方法。
背景技术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通常产于富金斑岩铜矿床上部的火山岩或火山机构中,两者共同构成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为全球工业发展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铜、金、钼等金属资源,极具经济价值,是勘探历史最为悠久,勘探技术最为成熟的矿床类型之一。因此,一直以来备受工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铜金资源量的社会需求正大幅增加,而露头矿、地表浅部易找矿却越来越少,这使得铜金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要求矿产勘探不得不向深部、厚覆盖区进军,以提供新的铜金资源供给区。尽管传统的物化探方法仍然是实现深部找矿突破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深部或厚覆盖区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往往较弱,传统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显然难以适用。随之而来的是找矿难度的陡增,勘探成本的骤升,勘探发现率的急剧下降,矿产勘查过程迫切需求高效低成本找矿方法的出现。研究显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不仅是贵金属资源的重要来源,而且对深部斑岩型铜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因而,有效识别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矿化中心一直是斑岩铜矿成矿系统研究和找矿勘查的重要内容。
目前,国际上对于现存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矿化中心的识别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蚀变分带及矿物化学标志/指标。然而,在剥蚀强烈的造山隆升环境,岩石露头风化严重,大量坡积物、冲洪积物覆盖地表,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遭受强烈剥蚀或与斑岩型铜矿床套合叠加,增加了利用蚀变分带或蚀变矿物地球化学追索矿化中心的难度。利用现有的蚀变分带及矿物化学标志/指标找矿方法难以有效识别构造隆升遭受强烈剥蚀地区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矿化中心位置。
因此,如何有效、快速识别经历强剥蚀地区的金矿床成矿系统矿化中心,成为当前金矿床勘查面临的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强剥蚀区的金矿勘探方法,用以解决现有勘探方法无法快速识别剥蚀区金矿床的矿化中心,且找矿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强剥蚀区的金矿勘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砂金指针矿物学的找矿方法圈定岩金矿化区;
利用物探方法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进行勘探,缩小找矿靶区范围。
进一步地,在利用物探方法对圈定的岩金矿化区结果进行勘探前,利用砂金的地球化学特征判别初步圈定的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
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作为是否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进行物探验证的依据。
进一步地,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包括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或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斑岩型铜金矿复合型金矿床三种类型;
若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则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采取物探或钻探方法继续勘查斑岩铜金矿;
若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则不必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继续勘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若岩金矿化区矿化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斑岩型铜金矿复合型金矿床,则结合其他地质资料视情况在圈定的岩金矿化区继续勘查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
进一步地,基于砂金指针矿物学的找矿方法圈定岩金矿化区,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91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树菇栽培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层次节能环保循环农业大棚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