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微服务架构的消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18890.2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31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鲁;邓秋辉;黄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L12/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封睿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微服 架构 消息 传输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面向微服务架构的消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该系统包括服务端和客户端,其中客户端与微服务集成,用于向服务端发送需向其他客户端同步的消息,并接收服务端同步的来自其他客户端的消息;所述服务端独立部署,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消息,并根据通讯方式将消息传输到目标客户端;所述服务端和客户端均采用基于任务链的并行处理方式实现对传输消息的处理。本发明引入服务化架构理念,将数据阶段处理封装为任务,多个任务灵活组装为任务链,方便拓展数据路由规则,能够在大规模微服务节点间进行快速的消息同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微服务架构的消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微服务架构作为一种系统架构,通过功能细分,将应用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运行的微小化的服务,服务之间采用轻量化的消息传输方式完成通信过程。由于服务数量众多、服务结构各异、服务间的通讯方式多样等问题,使得微服务之间的消息传输面临较大的瓶颈。例如,微服务消息传输可能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多种通讯方式的传输场景,且通讯方式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动态改变。此外,微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消息传输时需解决诸多问题,如节点断线重连时的消息同步问题;大量消息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接收消息失真、超时情况下的重传问题;以及敏感消息加密传输问题等。这对微服务架构下消息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满足微服务架构下消息传输的多样化的场景需求,突破微服务之间消息传输的结构瓶颈,提高消息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微服务架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向微服务架构的消息传输系统及其方法,用于解决微服务架构下的消息传输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面向微服务架构的消息传输系统,包括服务端和客户端,其中客户端与微服务集成,用于向服务端发送需向其他客户端同步的消息,并接收服务端同步的来自其他客户端的消息;所述服务端独立部署,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消息,并根据通讯方式将消息传输到目标客户端;所述服务端和客户端均采用基于任务链的并行处理方式实现对传输消息的处理。
进一步的,将传输消息实体拆分并封装为自定义的帧结构作为最小传输单元,封装的传输消息实体包括一个头帧和若干个续帧;
所述头帧包括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由帧头和帧体组成,帧头包括帧体长度、数据帧类型、标志位、数据唯一标识、保留位;帧体包括传输数据长度、传输数据类型、加密方式、压缩方式、序列化编码方式、是否持久化标志、通信方式、发送端编号、接收端编号和数据校验信息,其中数据帧类型包括头帧类型、续帧类型,数据唯一标识定义帧数据是否属于同一个消息实体;传输数据类型包括字节类型、字符串类型、文件类型;通信方式包括单播、组播和广播;
所述续帧包括传输消息实体,由帧头和帧体组成,帧头包括帧体长度、数据帧类型、标志位、数据唯一标识、保留位;帧体包括消息实体。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端和客户端基于任务链的并行处理方式实现对传输消息的处理,具体是将消息处理过程划分为阶段子任务,将子任务组装为并行处理的“任务链”,支持同时开启多条“任务链”。
更进一步的,所述服务端针对来自同一客户端的消息,采用同一条“任务链”进行处理。
更进一步的,所述任务链包括服务端消息接收校验分发任务链、客户端消息接收任务链和客户端消息发送任务链,其中:
服务端消息接收校验分发任务链包括4个子任务,其中子任务1用于消息接收、控制信息获取和数据校验,子任务2用于消息持久化,子任务3用于获取需转发的客户端编号,子任务4用于消息发送;
客户端消息接收任务链包括4个子任务,其中子任务1用于消息接收、控制信息获取和数据校验,子任务2用于数据解密,子任务3用于数据解压,子任务4用于数据反序列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8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