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9533.6 | 申请日: | 2020-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7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修照;吴焕新;袁曦;刘晓燕;宋志;朱建华;黄丹雏;谢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E03F3/02;E03F5/14;E02D17/18 |
代理公司: | 长沙知行亦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0 | 代理人: | 詹旭峰 |
地址: | 410006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网络 型排渗 系统 尾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其中,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包括:立体管网,所述立体管网上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立体管网的管壁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立体管网的各个端部呈封堵状态;导气组件,所述导气组件包括气泵和与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连接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与所述立体管网连通;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出水端通向外界,所述导水管的进水端与位于所述立体管网的底部连通。本申请的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旨在解决目前矿坝的排渗设施排渗效率低下,且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淤堵导致排渗性能下降而且难以恢复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矿坝排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
背景技术
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
尾矿库内蓄积的水体向尾矿坝体内入渗,渗透水流在尾矿坝体下游坡或基础土层内渗出,坝体内入渗位置与渗出位置之间会存在一个渗流自由水面,在此自由水面之上的尾矿呈现非饱和状态,此自由水面之下的尾矿为饱和状态。这个自由水面称为尾矿坝的浸润面。浸润面在尾矿坝稳定计算剖面上表现为浸润线。尾矿坝坝体内的浸润线位置影响坝体的渗透稳定、抗滑稳定和地震动力稳定。浸润线位置越高,坝体稳定性越差。为有效提升坝体的稳定性,必须尽可能降低坝体的浸润线,在尾矿坝体内设置排渗设施是降低浸润线的主要措施。
常见的尾矿坝排渗设施一般可分为水平排渗和竖向排渗两种类型。水平排渗一般在尾矿堆积坝的不同高程的尾矿滩面上埋入排渗体,通过渗水收集管和导水管将渗水导出坝外;竖向排渗一般在尾矿堆积坝体上设置渗水竖井,渗水流入井内后再通过预设的机械抽排或在井底敷设的导水管自流引出坝外。
无论是水平排渗还是竖向排渗,均为在施工场地现场制作,作业效率较低。各排渗设施基本为独立的排渗单元,不能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排渗效率。水平排渗和竖向排渗设施遇到尾矿堆积体内的较厚矿泥夹层或透镜体时排渗效果较差。当排渗设施使用时间较长后,排渗设施常出现淤堵导致排渗性能下降,且没有明显有效的方法予以恢复。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本发明的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及尾矿坝旨在解决目前尾矿坝的排渗设施排渗效率低下,且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淤堵导致排渗性能下降而且难以恢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网络型排渗系统,包括:
立体管网,所述立体管网上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立体管网的管壁的透水孔,所述透水孔处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立体管网的各个端部呈封堵状态;
导气组件,所述导气组件包括气泵和与所述气泵的输出端连接的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与所述立体管网连通;
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出水端通向外界,所述导水管的进水端与位于所述立体管网的底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立体管网包括多个排渗管和多个六通管,所述排渗管的两个端部均为螺纹结构,所述六通管包括有朝向六个不同方向的连接端口,每个所述连接端口的端头均为与所述排渗管的端部配合的螺纹结构,所述六通管用于连接相邻的各个所述排渗管,以将多个所述排渗管拼接成多排、多列的立体管网结构;其中,所述排渗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所述透水孔。
优选地,所述立体管网还包括多个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位于所述立体管网端部的六通管的连接端口或所述排渗管的自由端。
优选地,所述排渗管的外壁面上设置有螺旋槽,多个所述透水孔设置于所述螺旋槽内并贯穿所述排渗管的管壁。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为设置于所述排渗管的管壁内的至少一层不锈钢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95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