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4196.3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3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姜松;周发林;杨其彬;江世贵;黄建华;杨丽诗;李运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A01K63/02;A01K61/59;A01K61/90 |
代理公司: | 佛山粤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3 | 代理人: | 张敏 |
地址: | 51026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麻醉 输氧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箱体以及箱体内部管道,所述箱体包含若干所述管道,所述管道为螺旋状结构,若干所述管道在所述箱体高度方向上平行设置,相邻所述管道之间设有隔板,任一所述隔板在所述箱体高度方向上将所述箱体分为独立的两个空间,管道螺旋平面中心位置设置有若干麻醉管,若干麻醉管密集间隔排布;麻醉管为双层结构,麻醉管内层为筛网层,麻醉管外层为隔离层,筛网层为硬质材料,筛网层上涂有麻醉涂料,隔离层为硬质不透光材料,隔离层与筛网层之间设有供氧装置,本发明根据斑节对虾的大小对其运输过程中的麻醉剂量进行区分,节约了麻醉用量的同时减少了食品安全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生物运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斑节对虾属于对虾科、对虾属甲壳类。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350毫米,体质量可达500克以上,自然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一般可达250-350毫米,平均体质量为200-400克。雌虾比雄虾大。斑节对虾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随着个体大小栖息环境、饵料等因素之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捕获自天然海域者体色较为鲜艳,呈红褐或浅褐色。体背上通常有9条白色横带明显易见,其分布位置如下:3条位于头胸甲上,第2-6腹节各有1条,尾部1条。至于鱼塭和池塘养成者其体色略呈暗青或深草绿色,而且上述白色带亦不明显。步足和游泳足则具有鲜艳之黄、蓝相间颜色。第1对步足伸至或稍超出第2触角柄腕末端。第3对步足最长,伸至第Ⅰ触角柄末端,或以指节超出之。第5对步足伸至第2触角柄第1节中部。第1对步足有基节刺和座节刺,第2对步足仅有基节刺。第1-4对步足具外肢,第5对步足无外肢。尾节两侧皆无小刺,其上之中央沟浅而不明显;斑节对虾成体喜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的海底,分布于水深为60米以浅海区,以水深20-40米的海区渔获最高。斑节对虾的食性较广,不但摄取动物性食物,也可摄食植物性食物,为杂食性虾类。
现有的斑节对虾运输方式,多采用箱体或袋体整体注水打包运输,斑节对虾大量堆叠,斑节对虾因空间狭小而互相撕咬、颠簸导致死亡等多种因素,使得斑节对虾运输成活率不高;同时麻醉剂的过量使用使得斑节对虾的使用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箱体以及箱体内部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含若干所述管道,所述管道为螺旋状结构,若干所述管道在所述箱体高度方向上平行设置,相邻所述管道之间设有隔板,任一所述隔板在所述箱体高度方向上将所述箱体分为独立的两个空间,所述管道螺旋平面中心位置设置有若干麻醉管,若干所述麻醉管密集间隔排布;所述麻醉管为双层结构,所述麻醉管内层为筛网层,所述麻醉管外层为隔离层,所述筛网层为硬质材料,所述筛网层上涂有麻醉涂料,所述隔离层为硬质不透光材料,所述隔离层与所述筛网层之间设有供氧装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麻醉管轴向两端头分别设有光源。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通过孔,所述麻醉管从所述通过孔中穿过。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隔离层直径越大,则其对应内部所述筛网层直径也越大。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管道在所述箱体内倾斜放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越靠近所述管道倾斜底部位置,所述通过孔越小。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若干所述隔离层直径大小不一。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若干所述麻醉管之间间隙,与所述筛网层内径一致。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麻醉管在其轴线方向上,其直径规律变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斑节对虾麻醉输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41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