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82935.5 | 申请日: | 2020-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3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吴其建;陈永平;刘卓;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4;B01J20/28;B01D53/02;C01B32/354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 地址: | 21004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改性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及应用。本发明用双氧水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解决现有RT培司生产废气先用酸液吸收,再用水吸收,然后紫外光分解,吸收尾气的废酸液和废水难处理,成本高的问题,将含有苯胺、甲醇、三甲胺的RT培司生产废气脱苯胺、脱甲醇处理,经脱苯胺、脱甲醇处理后的三甲胺尾气用活性炭吸附,用盐酸进行再生和复用,再生过程产生的洗脱液经浓缩后回收三甲胺盐酸盐,实现RT培司生产废气的有效利用,安全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RT培司(对氨基二苯胺)广泛应用于橡胶助剂、染料、纺织、印刷及制药工业等,主要用于橡胶防老剂4010NA、6PPD等。硝基苯法制备RT培司(对氨基二苯胺)工艺以硝基苯、苯胺为原料,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缩合催化剂进行连续缩合,缩合结束后,添加溶剂直接加氢,加氢结束后,分离水相,回收四甲基氢氧化铵、甲醇,有机相进入精馏工序精馏得产品对氨基二苯胺,苯胺回用。
硝基苯法制备RT培司的废气中含有苯胺、甲醇、三甲胺,目前现有处理方法为:先用酸液吸收,再用水吸收,然后紫外光分解,吸收尾气的废酸液和废水难处理,成本高。
US4845289A公开了一种去除或减少三甲胺的方法,用三甲胺与等摩尔的一氯甲烷在温度大于等于50℃,维持一段时间,生成四甲基氯化铵,效果不佳。
CN206793362U公开了一种分解三甲胺恶臭气体的装置,包括:DBD气体放电区,深紫外光辐射区,浅紫外光辐射区,成本高。
CN205740834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氯乙酸甲酯和三甲胺反应的连续安全反应器,包括主体和反应液循环系统,过程复杂。
CN204996297U公开了一种三甲胺气体吸收回收设备,将排气吸收管伸入到自由端是喷淋管的一级吸收罐内,从一级吸收罐顶引出的二级排气吸收管伸入到自由端是喷淋管的二级吸收槽中央;一级吸收罐底引出管连接由泵为动力的三甲胺回收管;而补水管连接一级吸收罐和二级吸收槽,步骤长。
CN104725238B公开了一种三甲胺回收装置,包括反应蒸发釜、精馏塔、冷凝器、气液分离器、吸收液中间罐、吸收液中间泵、清水中间罐,此发明设备多、流程长、精馏塔和反应蒸发釜的理论塔板数高,设备投资大。
文献四甲基碳酸氢铵的绿色合成工艺以碳酸二甲酯和三甲胺水溶液为原料一步合成四甲基碳酸氢铵,碳酸二甲酯与三甲胺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105℃,反应时间5小时,缺点是碳酸二甲酯会水解生成碳酸和甲醇。
普通活性炭孔径分布不均匀、吸附选择性能差,对小分子气体吸附量低,可根据需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增大吸附容量,提高吸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意在解决现有RT培司生产废气先用酸液吸收,再用水吸收,然后紫外光分解,吸收尾气的废酸液和废水难处理,成本高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一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方法是将含有苯胺 、甲醇、三甲胺的RT培司生产废气脱苯胺、脱甲醇处理,经脱苯胺、脱甲醇处理后的三甲胺尾气用活性炭吸附,用盐酸进行再生和复用,再生过程产生的洗脱液经浓缩后回收三甲胺盐酸盐,实现RT培司生产废气的有效利用,安全环保。
从分子结构和物性上可知,三甲胺是碱性物质,其对酸性含氧基团具有更强的亲和作用,由于活性炭对极性小分子气体三甲胺的吸附量低,所以本发明对活性炭进行改性,通过双氧水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进行氧化改性,提高含氧酸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强对极性物质的吸附能力,促进改性活性炭对三甲胺的吸附效果。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将活性炭通过改性剂进行改性。
将改性后的活性炭用于RT培司生产尾气的处理。
其中所述的活性炭为改性活性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29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去除防老剂TMQ中杂质伯胺的方法
- 下一篇:微波干燥装置及其处理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