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5459.6 | 申请日: | 2020-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3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叶光明;李水雄;曾祥;邓伟斌;黄思敏;许贵良;林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4/10;A01G13/00;A01G2/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朱燕华 |
地址: | 516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广东 人工 繁育 园林绿化 树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方法,包括:(1)选择健壮母树,采收种子进行种子育苗,或剪取无病虫害感染的当年秋季抽生的带心芽枝条进行扦插育苗;(2)播种或扦插后进行遮荫管理,幼苗期的遮荫率为75%~85%,一年生苗木的遮荫率为45%~55%,两年生苗木的遮荫率为30%~40%;(3)小苗的地径≥0.8cm,苗高≥50cm时,即可出圃造林;(4)选择酸性赤红壤的育苗地,采用异龄混交立体复合模式进行大苗培育,苗木长成全冠绿化大苗后即可出圃造林;(5)选择郁闭度为0.4~0.6,且为酸性赤红壤的园林种植地栽种。本发明方法具有育苗成功率高、出圃率高和造林容易成功等优点,首次实现了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广东润楠(Machilus kwangtungensis Yang)属樟科(Lauraceae)润楠属常绿乔木,又名猪脚楠、广东楠等,自然分布于我国南方。广东润楠既是我国南方珍贵的用材树种,更是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材质优良、树干通直挺拔、枝叶浓绿、树姿优美、具广阔的伞状树冠等特点,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广东润楠分别在每年的春、秋两季抽生新梢时,新抽生的浅绿色嫩梢与成熟的绿叶交互错落而形成特有的、鲜艳的美丽景观,其抽生春稍的优美景观可保持一个月以上。因此,广东润楠是一种优良的行道树及庭院绿化树种,而且,其茎、叶、皮还具有药用,可用于治疗霍乱、吐泻不止、抽筋及足肿等。
但是,广东润楠的种子量少、且育苗出苗率低、扦插育苗不能成功、园林绿化大苗培育技术空白等繁育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园林绿化种植应用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广东润楠这一优良树种开发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申请人经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9、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1992-2019、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1985-2019、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2018年版、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2019年版、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19年版、中国公司产品数据库2019年版等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现有技术中更多的是对广东润楠树种特性及其在森林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目前,尚无发现对野生广东润楠进行人工繁育的方法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将野生广东润楠人工繁育为园林绿化树种的方法,具体包括:
(1)育苗:选择健壮的野生广东润楠母树,采收其种子进行种子育苗,或剪取其无病虫害感染的当年秋季抽生的带心芽的枝条作为穗条进行扦插育苗;
(2)苗木管理:播种或扦插后进行遮荫管理,随着苗木的生长,逐渐降低遮荫率,幼苗期的遮荫率为75%~85%,一年生苗木的遮荫率为45%~55%,两年生苗木的遮荫率为30%~40%;
(3)小苗苗木出圃:小苗的地径≥0.8cm,苗高≥50cm时,即可出圃造林;
(4)绿化大苗培育:选择酸性赤红壤的育苗地,采用异龄混交立体复合模式进行大苗培育,苗木长成全冠绿化大苗后即可出圃造林;
(5)园林绿化种植:选择郁闭度为0.4~0.6,且为酸性赤红壤的园林种植地进行大苗造林。
由于广东润楠幼苗喜阴而怕强阳光,因此,苗期必须采取合适的遮荫措施,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发明人经试验发现,以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遮荫和异龄混交立体复合模式进行苗木培育,广东润楠苗木的长势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54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