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光网络单元文件加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51010.4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5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巍;章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速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4L67/143;H04L41/082;H04L67/30;H04L67/1097;G06F16/11;G06F16/182;G06F21/44;G06F21/62 |
代理公司: | 合肥维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5 | 代理人: | 吴明华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习友路33***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网络 单元 文件 加载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光网络单元文件加载的方法,传输记录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寻址报文至NFS服务器;接收NFS服务器的寻址反馈报文,发送设备验证报文至NFS服务器:若未获取NFS服务器的验证反馈报文,光网络单元重新根据寻址反馈报文发送设备验证报文至NFS服务器;若获取NFS服务器的验证反馈报文,光网络单元根据验证反馈报文的信息挂载对应的NFS服务器的文件路径;NFS服务器挂载的文件路径用于存储根据配置文件信息对应工作运转的系统文件。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文件系统由于部署方式受到的硬件配置限制问题,且能够进行文件系统的指定加载,避免单一化的硬件设备故障导致的不可恢复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文件加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智能光网络单元文件加载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于明确存储设备(常见的是磁盘,也有基于NAND Flash的固态硬盘)或分区上的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即在存储设备上组织文件的方法,操作系统中负责管理和存储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称为文件管理系统,简称文件系统。
传统的企业文件系统,由于其本身的技术局限性,一般采用的部署方式为本地部署,这种部署方式虽然在短期看来,部署方便快捷,但是对于长远的企业发展而言,采用本地部署的文件系统容易受限于部署的设备本身的硬件配置,即无论是从文件系统的荷载量或是处理能力而言,均会受到硬件设备的自身限制。同时,由于文件系统在本地部署,即配置文件和执行文件均存储在本地,对于单一化的硬件设备而言,一旦设备本身出现问题,则可能出现不可恢复的风险,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和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光网络单元文件加载的方法,通过构建NFS服务器,并在NFS服务器划分相应的文件系统根目录,使得光网络单元采用TCP建立通信连接实现远程对NFS服务器的文件系统挂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光网络单元文件加载的方法,应用于光网络单元,包括:
传输记录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寻址报文至NFS服务器;
接收NFS服务器的寻址反馈报文,发送设备验证报文至NFS服务器:
若未获取NFS服务器的验证反馈报文,光网络单元重新根据寻址反馈报文发送设备验证报文至NFS服务器;
若获取NFS服务器的验证反馈报文,光网络单元根据验证反馈报文的信息挂载对应的NFS服务器的文件路径;
NFS服务器挂载的文件路径用于存储根据配置文件信息对应工作运转的系统文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光网络单元在启动时,传输工作报文激活Uboot程序,基于激活的Uboot程序与NFS服务器连接通信。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光网络单元的Uboot程序经工作报文激活后,传输设备配置界面至Uboot程序,读取并存储光网络单元设备信息,写入目标地址信息,且设置光网络单元设备信息和目标地址信息为环境参数。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光网络单元获取NFS服务器的验证反馈报文后,将验证反馈报文的内容写入环境参数。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环境参数在被写入验证反馈报文的内容后,传输记录验证反馈报文内容的工作报文,激活并写入至Kernel程序。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Kernel程序获取光网络单元的环境参数,基于环境参数的配置信息加载NFS服务器的文件挂载路径。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设置所述光网络单元发送设备验证报文后在T时间内未获取到验证反馈报文,持续发送设备验证报文;若在2T时间内未获取到验证反馈报文,光网络单元停止发送设备验证报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速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速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10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