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散盘铜管的起吊方法和起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30882.2 | 申请日: | 2020-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8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兵;徐建忠;李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兴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44 | 分类号: | B66C1/4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侯雁 |
地址: | 2131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管 起吊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盘铜管的起吊方法和起吊装置,其主要用于硬态或软态散盘铜管的起吊搬运。其技术方案:采用散盘起吊装置的内接触板对散盘铜管的内径向外施力胀紧,采用散盘起吊装置的外接触板从散盘铜管的外径向内施力胀紧;向所述散盘铜管施力时,所述内接触板和外接触板在高度方向作用在散盘铜管的底侧位置,所述散盘的起吊是在内外接触板同时施力的工况下起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大起吊能力,使大散盘起吊成为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涉及一种散盘铜管的起吊方法,用于硬态或软态散盘铜管的起吊搬运,属于有色金属管材加工工艺技术领域。
本发明二涉及一种散盘铜管的起吊装置,用于硬态或软态散盘铜管的起吊搬运,属于有色金属管材加工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铜管需要密排缠绕,缠绕后可以方便的进行退火、包装,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一般情况下密排缠绕后的铜管盘重在100kg-200kg左右,缠绕好的盘管外径大约为1000-1100mm,高度300-400mm。这种密排缠绕方式为带张力缠绕,缠绕后的管材圈与圈、层与层之间排列整齐紧密,缠绕后的盘管用打包带601打包,防止缠绕后的盘管散管。图10为密排缠绕原理图,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图11中四根打包带601对盘管打包。在起吊搬运时,内胀式吊具11内接触板撑住内径吊起密排缠绕的铜管,详见图12。
图10是密排缠绕铜管平放式时的状态图,铜管退火后的包装、存储、物流和在用户工厂的使用都是这样放置的。从图10还可以看到除与打包带601接触的内外径的管子和最上最下层管子与打包带接触被限制外,其余的任一一圈管子都被其外围的6圈管子包围,这些管子的截面凹凸镶嵌,张力缠绕又使每圈管子包裹紧密,这样的密排缠绕盘管起吊时不会产生变形、错位与乱管,起吊也不要求内接触板在高度方向作用在密排缠绕铜管的底侧位置。采用内胀式吊具11起吊密排缠绕铜管的方法已经使用了很多年,没有任何问题。
时至今日,图10所示密排缠绕的铜管都是以内胀式吊具起吊的,行业外的人员可以简单的类推设想设计一种所谓的外胀式吊具应该也可以起吊密排缠绕的铜管。但是这种想法对本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不可行的。密排缠绕机有一个缠绕卷筒,铜管密排缠绕在卷筒上。卷筒的直径是确定的,也即密排缠绕后的铜管内径是一个定值。将内胀式吊具的内接触板的圆弧做成与密排铜管内径相同的直径,起吊时内接触板与密排铜管内径贴合紧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起吊。对于密排缠绕铜管的外径,由于盘重、铜管外径和壁厚等原因外径的变化会很大,比如外径可能在Φ800-1200mm之间变化,同时满足这么大外径变化的外接触板圆弧是无法设计出来的。考虑到内胀式吊具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所谓的外胀式吊具从来没有在铜管行业出现过。
密排缠绕方式由于缠绕过紧在用户现场开卷时容易产生卡管。卡管会造成主机厂生产线停机,产生废品。为解决这类问题,近年来一种散盘方式的缠绕逐渐的开始发展起来,详见图13。散盘的缠绕是水平的一层一层的缠绕,从第1层到第2层第3层依次。散盘缠绕机没有密排缠绕机那样的缠绕卷筒,缠绕是在无张力的工况下进行的。与密排缠绕相比,这种缠绕的铜管每一圈、每一层之间相对松散。又由于它可以缠绕到1000kg/coil,所以一般称这种缠绕为大散盘缠绕。大散盘缠绕可以做到大盘重缠绕,盘高可达1800mm。另外散盘缠绕的内径和外径是不变的.散盘缠绕机收料筐内外护栏可以确保其内外径为定值。考虑最佳的包装运输尺寸散盘的内径d可选550mm,外径D为1100mm.散盘的高度会根据重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是由下至上一层一层的平摊缠绕,这种缠绕方式从原理上解决了卡管的问题,放卷方便且盘重大,用户工厂的工人非常愿意使用这种包装,对他们的产量和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兴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兴荣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08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