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8407.1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8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连若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雄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40/02;E04H1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3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性能 混凝土 离心 电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属于电杆的技术领域。按重量份数,其采用的混凝土包括:硅酸盐水泥550‑650份、硅粉120‑160份、矿粉60‑100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5‑25份、砂1250‑1350份、高效减水剂15‑25份、水140‑160份、普通钢纤维60‑100份、超细钢纤维30‑50份、空心玻璃微珠10‑20份。电杆的制备包括:a,将混凝土的原料组分混合获得混凝土;b,采用步骤a制备的混凝土,经离心成型获得电杆;c,将步骤b获得的电杆进行养护获得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其中,步骤b中,离心成型工艺包括从慢速阶段到中速阶段最后至高速阶段,慢速阶段以280‑320r/min的转速离心2‑3min,中速阶段以880‑920r/min的转速离心0.5‑1min,高速阶段以1180‑1220r/min的转速离心15‑20min。上述电杆具有超高力学性能,强度高、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
背景技术
电杆是电输送的桥梁,在电网改造和移动通讯建设中具有重要应用。混凝土离心电杆是电杆中常用的一种,制备过程包括配制混凝土、离心成型以及养护。
混凝土离心电杆的制备过程中,混凝土的配比对电杆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提高电杆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的配比中常常加入钢纤维。例如,公开号为CN101033658A、CN105016670A以及CN103225439A的中国专利申请,其混凝土的配比中均有钢纤维的加入。结果显示,钢纤维的加入确实能够显著提升混凝土电杆的力学性能。
然而,由于钢纤维的密度较大,电杆的离心成型过程中,钢纤维逐渐向电杆的外层迁移,导致电杆内部成分不均匀,使得电杆的力学性能大大降低,强度低、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以达到提高电杆力学性能,从而提高电杆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离心电杆,包括混凝土,按重量份数,所述混凝土包括有以下组分:硅酸盐水泥550-650份、硅粉120-160份、矿粉60-100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5-25份、砂1250-1350份、高效减水剂15-25份、水140-160份、普通钢纤维60-100份、超细钢纤维30-50份、空心玻璃微珠10-20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选取上述混凝土原料组分,获得的电杆的力学性能具有大幅度的提升,其原因可能在于:
一方面,本申请采用普通钢纤维和超细钢纤维两种钢纤维,配合混凝土中的胶质的胶黏作用,形成纤维束。在电杆的离心成型过程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钢纤维的加入,这些纤维束在混凝土中的迁移阻力增大,由此能够避免纤维束过度向电杆外层迁移,为提高电杆的力学性能,从而提高电杆的强度和稳定性提供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发明人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虽然纤维束能够极大地避免过度向电杆外层迁移,然而,纤维束在电杆内部的分布均匀性仍然较差,容易出现团聚,对电杆的力学性能又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发明人进一步调整混凝土的原料组分,并加入适量的空心玻璃微珠,使得纤维束具备一定的润滑性,减少纤维束的团聚,由此能够提高纤维束在电杆内部分布的均匀性。
综上,实验发现,针对本申请,当将混凝土各原料组分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时,获得的电杆的力学性能具有大幅提升,从而使得电杆的强度和稳定性明显提高,这应该与本申请通过控制混凝土的原料组分从而控制了纤维束在电杆内部的分布有关。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硅酸盐水泥590-610份、硅粉135-145份、矿粉75-85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8-22份、砂1280-1320份、高效减水剂18-22份、水145-155份、普通钢纤维75-85份、超细钢纤维35-45份、空心玻璃微珠13-17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雄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雄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84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态试验柔性预载施加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红薯粉加工后残渣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