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纹夜蛾成虫诱杀效果的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27660.5 | 申请日: | 202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4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生;梁载林;陈丽丽;张雪丽;甘宁;曹相余;张清泉;谭道朝;陆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33/50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卢兰 |
地址: | 530022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纹 夜蛾 成虫 诱杀 效果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斜纹夜蛾成虫诱杀效果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试验小区设计:准备若干个封闭且没有斜纹夜蛾发生的试验小区,将试验小区均分为诱杀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区;(2)寄主植物种植:每个试验小区内均匀种植斜纹夜蛾寄主植物,所述斜纹夜蛾寄主植物的大小长势一致;(3)诱杀处理;(4)虫蛹接入;(5)数据记录;(6)诱杀效果计算。本发明排除了室外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设计了较大的封闭小区,既能够满足斜纹夜蛾的生理生活、交配产卵活动,又能够反映生产实际情况,除了斜纹夜蛾不能向外飞出、向里飞入外其他情况与自然状态基本一致,这样确保了试验数据接近自然状态,既减少了田间试验的面积,也缩短了田间试验的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诱杀剂评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纹夜蛾成虫诱杀效果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莲纹夜蛾,是暴食和杂食性强的一种食叶类害虫,被危害的植物包括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共计109科389种。斜纹夜蛾可以取食植物的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孵幼虫啃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被危害后叶片表皮呈透明斑;四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叶片被取食后仅留下主脉。斜纹夜蛾是我国南方大豆上的主要害虫。
目前防治斜纹夜蛾的主要方法仍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多年来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天敌数量减少、害虫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超标等后果。
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测报和防治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测报手段和治虫新技术,由于它具有简便、经济、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不会产生抗性等优点,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诱捕防治。针对斜纹夜蛾的诱杀装置目前有频振式杀虫灯,可以有效地减低害虫落卵量,而且对天敌杀伤少,因而也开始广泛用于斜纹夜蛾的诱捕防治。但是性诱杀剂和杀虫灯的诱捕防治效果如何,目前的测定方法大多数是在田间进行,此种方法的防治效果测定困难。原因在于:
1、成虫飞行能力强,不进行较大面积的连片防治,防治效果就体现不出来;但防治面积够大时,其他防治措施以及不采取防治措施的空白对照的田块就不好找,即使找到,作物的品种、长势,水土条件和虫源基数也是不一样,防治效果的测定存在较大困难。这是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事情,也是害虫成虫诱杀技术推广的一个难点。
2、常用的性诱技术,一般是诱杀雄虫,被诱杀的雄虫,在其被诱杀前是否已经与雌虫进行了交配是不好确定的,如果已经完成交配才被诱杀,就起不到防治效果,而一般做法是用统计被诱杀的雄虫数量来当作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技术,在成虫扑灯被诱杀前,是否已经完成交配或产卵,不容易确定;如果雄虫完成了交配或雌虫完成了产卵,它是否被诱杀对防治效果就没有影响,一般仅能统计被诱杀的成虫数量。
4、生产上也常常调查防治田块目标害虫的危害情况作为防治效果,问题是成虫是能飞行的,不能确定是其他区域飞过来的目标害虫造成的,还是该防治区域的目标害虫造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76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框架柱定位专用工具
- 下一篇:利用移动载体的雪量判断平台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