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收集空调外机输出热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7590.3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8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珂君;何秀华;单春铭;濮泽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空调 输出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收集空调外机输出热的装置,外体罩是锥形,其大端处套在空调外机上,小端处的内部是由大端向小端方向并列布置的集热挡板、排热扇和空心薄板,在集热挡板的板面上均布多个挡板通孔,在空心薄板内腔中有间隔地设有多个上下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流体分流板,空心薄板上贯穿了若干个水平布置的通风管,通风管穿过空心薄板内腔中时与流体分流板不接触,每个通风管都与空心薄板密封连接,在空心薄板内腔中,除通风管和流体分流板外其余空间形成水通道;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与空心薄板内腔中的水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伸出外体罩外与水箱相连接;利用节流膨胀效应、冷凝作用将空调外机排放的热能进行回收,提高热能吸收能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学中的收集热量的装置,具体是收集空调外机输出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是主要的制冷设备,也是日常建筑能耗产生的主要设备,其能耗以热能的形式从空调外机流失较多。空调外机产生的热量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加剧了室外温度的变化,让气温上升更加迅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一般采用对空调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的方法,例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120532556.7的文献中公开的“制冷机冷热回收装置”,其包括采冷内胆、采热水管,在采冷内胆内充有不冻液介质,在机体内设有采热水管,产生的热量回收进入采热水管。该装置仅通过简单的管道输出热量,热量散发大,回收效率低,排放到空气中的热量仍然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热量吸收效率的收集空调外机输出热的装置,能够对个体的户式空调外机的输出热进行吸收,减少其在空气中的排放,并将吸收的输出热转换为可以利用的热水热能以供使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一个外体罩和一个水箱,外体罩是锥形,其大端处套在空调外机上,小端处的内部是由大端向小端方向并列布置的集热挡板、排热扇和空心薄板,集热挡板和空心薄板的四侧边均与外体罩的内壁固定连接,在集热挡板的板面上均布多个挡板通孔,在空心薄板内腔中有间隔地设有多个上下布置且相互平行的流体分流板,相邻的两个流体分流板分别向空心薄板相互面对面的内侧壁延伸且延伸端与空心薄板的内侧壁不接触;空心薄板上贯穿了若干个水平布置的通风管,通风管穿过空心薄板内腔中时与流体分流板不接触,每个通风管都与空心薄板密封连接,在空心薄板内腔中,除通风管和流体分流板外其余空间形成水通道;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与空心薄板内腔中的水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伸出外体罩外与水箱相连接。
所述的挡板通孔是锥形孔,其大端正对空调外机是进风口,其小端正对排热扇是出风口。
所述的排热扇固定连接于外体罩的内壁,位于外体罩小端内部的中心,排热扇与集热挡板和空心薄板均不接触。
所述的空心薄板与集热挡板相互平行,所述的通风管是锥形的管道状,其大端是出风口,其出风口朝向外体罩小端外部,小端是进风口,其进风口正对着排热扇。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优点是:
3、本发明采用外体罩、集热挡板对排出的热风进行集热,再利用微型水泵压水,使水不断流入水通道内,并吸收热风转移到空心薄板的热量,达到转换空调外机余热的目的,利用节流膨胀效应、冷凝作用将空调外机排放的热能进行回收,提高热能吸收能效,并把吸收的热量加以二次利用。
2、本发明可以减少空调外机内热风对室外温度的影响,降低热排放的作用,减缓室外空气热量增加速率,以此达到减小温室效应的作用,也有助于降低空调冷凝器运行温度,减小机器的受热损耗,进而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制冷能效。
3、本发明结构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低,且体积小、自重轻,不会增加空调外机的负担,解决了高楼住户无法安装在室外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外体罩1外部结构侧视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7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