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5574.0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4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郭斯茂;唐彬;王梓;王冠博;钱达志;刘耀光;张松宝;冷军;黄欢;米向秒;段世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C1/04 | 分类号: | G21C1/04;G21D1/02;G21D3/00;G21D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张保朝;张晓林 |
地址: | 62199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耦合 临界 co base sub | ||
1.一种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
热管(2),所述热管(2)一端与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连接;
热管换热器(3),所述热管换热器(3)与热管(2)的另一端连接;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4),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4)与热管换热器(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系统(4)包括:
透平(5),透平(5)与热管换热器(3)连接;
压缩机(6),所述压缩机(6)转轴与透平(5)转轴连接,透平(5)转轴带动压缩机(6)的转轴同步转动;
发电机(7),所述发电机(7)转轴与压缩机(6)转轴连接,压缩机(6)转轴带动发电机(7)转轴同步转动;
冷却器(8),所述冷却器(8)出气口与压缩机(6)的进气口连接;
回热器(9),沿气体流动方向,透平(5)的出气口与所述回热器(9)的第一进气口连接;回热器(9)的第一出气口与冷却器(8)的进气口连接;压缩机(6)的出气口与回热器(9)的第二进气口连接;回热器(9)的第二出气口和热管换热器(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为全固态堆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的燃料为铀钼合金、二氧化铀、氮化铀和碳化铀其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由10~20000根管子组成的管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外径为10mm-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管束的排列方式为叉排或顺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的工作介质为锂、钠和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热器(9)包括低温气体管道和高温气体管道,两管道之间设置换热肋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堆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核动力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工作产生热能;
b.热管(2)将热管型反应堆堆芯(1)产生的热能非能动的载入热管换热器(3)中;
c.在热管换热器(3)中,二氧化碳吸收热量并进行加热;
c.升温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透平(5)做功,透平(5)转轴转动;
d.透平(5)转轴带动压缩机(6)开始工作,压缩机(6)转轴带动发电机(7)开始发电;
e.在透平(5)中做功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经过连接管道(10)进入回热器(9)的高温气体管道,在回热器(9)中通过与低温气流管道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完成第一次冷却;
f.经热交换冷却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进入冷却器(8)进行进一步冷却,冷却至系统最低循环温度;
g.冷却至系统最低循环温度的二氧化碳继续沿连接管道(10)进入压缩机(6)后压缩增压;
h.压缩增压后的二氧化碳沿连接管道(10)进入回热器(9)的低温气体管道中,吸收高温气体管道气体的热量,进行第一次加热;
i.在回热器(9)的低温气体管道中加热后的二氧化碳沿着连接管道(10)进入热管换热器(3)中,进行加热,并开始新的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557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