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柱的现浇施工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92656.X | 申请日: | 2020-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刘耀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砼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E04C3/34;E04G1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郑冲 |
| 地址: | 201500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工业***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柱的现浇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施工步骤:在承台或楼面上预留出设定长度的柱钢筋;在预留的柱钢筋上安装灌浆套筒;绑扎预留的柱钢筋;绑扎柱钢筋笼;将柱钢筋笼装入柱钢模中;将柱钢模和柱钢筋笼一起吊起;向灌浆套筒内注入灌浆料,将由柱钢筋笼伸出的柱主筋插入灌浆套筒内;柱钢模就位;向柱钢模中浇筑混凝土;养护设定时间后,拆除柱钢模,完成柱的建造。本施工工艺,适用于单层、或多层框架柱的现浇施工,节约材料,且施工效率高、用工少、混凝土表观质量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柱的现浇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传统混凝土现浇柱的施工,多采用搭设脚手架现场支模的方式进行,施工效率低下、用工量大、材料浪费严重且混凝土表观质量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的柱的现浇施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柱的现浇施工工艺,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在承台或楼面上预留出设定长度的柱钢筋;
在预留的柱钢筋上安装灌浆套筒;
绑扎预留的柱钢筋;
绑扎柱钢筋笼;
将柱钢筋笼装入柱钢模中;
将柱钢模和柱钢筋笼一起吊起;
向灌浆套筒内注入灌浆料,将由柱钢筋笼伸出的柱主筋插入灌浆套筒内;
柱钢模就位;
向柱钢模中浇筑混凝土;
养护设定时间后,拆除柱钢模,完成柱的建造。
进一步地,在完成对预留的柱钢筋绑扎后,需在预留的柱钢筋的周围加装底模,所述底模包括多片底模分体,通过螺栓将相邻两个底模分体进行连接;在柱钢模就位过程中,柱钢模就位于底模上。
进一步地,将柱钢模和柱钢筋笼一起呈水平状态吊起,在空中将柱钢模和柱钢筋笼翻转90度,使得柱钢模和柱钢筋笼呈立式状态,且向灌浆套筒内注入灌浆料后,将由柱钢筋笼伸出的柱主筋向下插入灌浆套筒内。
进一步地,柱钢模就位后,拉紧设于柱钢模上的缆风绳,以调整柱钢模的垂直度。
进一步地,所述柱钢模包括两片钢模分体;在将柱钢筋笼装入柱钢模过程中,需先将柱钢筋笼吊装到柱钢模的一片钢模分体内,再合上柱钢模的另一片钢模分体,再通过螺栓将两片钢模分体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模分体包括主体模板、固定安装在主体模板表面的主体加强平板、固定安装在主体模板表面的主体竖向加强肋、及与主体加强平板固接的竖向连接端板,所述竖向连接端板上设有通孔,在将两片钢模分体进行连接过程中,将螺栓依次穿过一个钢模分体的竖向连接端板的通孔和另一个钢模分体的竖向连接端板的通孔中,进而实现两片钢模分体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模板包括纵向板部和与纵向板部相交的横向板部,所述纵向板部的一端和横向板部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竖向连接端板,所述纵向板部的另一端与横向板部的另一端固接;将一个钢模分体的两个竖向连接端板通过螺栓分别与另一个钢模分体的两个竖向连接端板相连接,实现两个钢模分体的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板部与竖向板部的连接处设有斜板部,所述斜板部与横向板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斜板部与竖向板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地,所述钢模分体还包括与主体模板的上端固接的柱帽模板、及固定安装在柱帽模板表面的柱帽竖向加强肋,两个钢模分体的柱帽模板之间形成柱帽腔,所述柱帽腔的截面面积由下至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柱帽模板上设有插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砼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砼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26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预燃烧室结构、发动机及其汽车
- 下一篇:检测乳制品中残留兽药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