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86230.3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9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汪飞虎;廉方;张启亮;姜丽萍;吴晓光;饶有发;侯娟奇;蒋晓敏;陆成松;韦会勇;王桂东;陈元林;倪小杨;卜凡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C7/08 | 分类号: | C25C7/08;C25C1/1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张帅 |
地址: | 221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统 电解 工艺 智能化 始极片剥片 机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及工艺,属于始极片剥片技术领域。包括二层的钛母板处理层和一层的始极片处理层,将传统的铜电解工艺提高剥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稳定可靠;加工过程无人化,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双线并行,生产能力为原有产能的两至三倍,既保证了未来生产扩能的规划需要,更为生产稳定性提供保障;整套工艺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小;自动剥片,稳定可靠,避免了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始极片折边、破损等情况出现;自动校平和检测,大幅度增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把控;工艺参数可视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质量信息数据化,生产信息可视化,更好的指导、优化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及工艺,属于始极片剥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铜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较高,其应用也十分广泛,无论是在电气、轻工和机械制造领域,还是在建筑行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它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生活所消耗的铜越来越多,因此,对铜冶炼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铜资源拥有量虽然不多,却承担着世界主要精炼铜的生产。
目前,铜电解工艺大体分为两类。第一,传统的铜电解工艺,即采用始极片作为阴极,这种工艺适合产量较小的企业;第二,永久性阴极电解技术,我国已有很多企业已采用永久性阴极铜电解技术,而且国内的阴极剥离机组将电解铜的清洗、分离、收集以及不锈钢阴极板的输出集成到一条流水线上,但是在传统的铜电解工艺上还是相当落后,普通行车进行起吊,人工剥片,人工排检,导致整套工艺流程剥片效率低、质量无保障、环保不理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生产数据无法有效采集和分析等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及工艺,将传统的铜电解工艺提高剥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二层的钛母板处理层和一层的始极片处理层,二层的钛母板处理层位于一层的始极片处理层的上方;所述的钛母板处理层包括程控行车、中央集控中心、洗涤输送机、清洗机、下探移出机器人、下探接入机器人、钛母板回收排距机、钛母板转运小车和钛母板修复工位,所述的始极片处理层包括钛母板夹持装置、链送机、剥片机器人、称重工位、校平机、视觉检测工位、分拣装箱机器人、箱盘旋转装置、始极片箱输出链送机、始极片箱输入链送机和吊耳片箱输出链送机,中央集控中心记录整套系统的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
所述的洗涤输送机连接清洗机,清洗机尾端靠近一二层连接通道,下探移出机器人设置在清洗机的一侧,一二层连接通道的另一侧设置钛母板回收排距机和下探接入机器人,一二层连接通道口正对钛母板夹持装置,钛母板回收排距机连接钛母板转运小车,钛母板转运小车连接钛母板修复工位;
所述的钛母板夹持装置的两侧连接链送机和剥片机器人,链送机连接称重工位,称重工位连接校平机,校平机连接视觉检测工位,视觉检测工位连接分拣装箱机器人,分拣装箱机器人靠近箱盘旋转装置,箱盘旋转装置,分别连接始极片箱输出链送机、始极片箱输入链送机和吊耳片箱输出链送机。
所述的一层的始极片处理层和二层的钛母板处理层分别设置两条生产线1#线和2#线,1#线和2#线双线并线或独立运行。
所述的称重工位为电子皮带秤。
一种采用传统铜电解工艺用智能化始极片剥片机组的剥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步骤1:整槽钛母板通过程控行车起吊防止在洗涤输送机输,洗涤输送机输将整槽钛母板送至洗涤机,洗涤机将钛母板逐个分离进行喷淋洗涤、风干;
步骤2:剥离后的钛母板每剥离15次通过程序计数的计算方式,将一整槽剥离后的钛母板通过钛母板转运小车自动运至钛母板修复工位去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62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外窗遮阳与保温一体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泵盖的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