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服务器节点ID地址识别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7477.0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5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田东顺;程子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1/5053 | 分类号: | H04L61/5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陈黎明;宋薇薇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服务器 节点 id 地址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服务器节点ID地址识别的装置,包括如下部件:第一识别模组,第一识别模组设置在机柜上,第一识别模组设置有一个进光孔和多个出光孔;多个机箱竖板,多个机箱竖板设置在机柜上,每个机箱竖板中均包括一个出光孔和若干个进光孔,每个机箱竖板中进光孔的数量和位置配置为与机箱竖板在机柜中所在位置对应的ID地址相关;以及第二识别模组,第二识别模组设置在服务器上,第二识别模组包括光源,第二识别模组与第一识别模组对应设置有一个出光孔和多个进光孔,第二识别模组构造为将出光孔发射出的光经机箱竖板出光孔引向第一识别模组进光孔,并将经第一识别模组出光孔和机箱竖板进光孔返回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形成节点ID地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务器领域,更具体地,特别是指一种服务器节点ID地址识别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IT技术和云计算时代迅速发展,服务器的需求规模快速增长,更加经济高效的新型服务节点解决方案成为了产业的共同追求。整机柜服务器以成本低廉、功能集约和高度模块化等特点,已广泛的应用于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新建数据中心。整机柜中高密度部署众多数量的服务器节点。为了高效管理数据中心中的众多整机柜服务器及其内部的服务器节点,通常需要获取机柜中服务器节点所在的位置,也称为服务器节点ID地址。
如图1所示,是当前整机柜中服务器节点ID识别系统示意图。在服务器的背面放置一颗连接器A。机柜尾端放置背板板卡,背板上每隔1U高度放置1颗连接器B。在背板上连接器B的引脚连接不同的上下拉电阻。当服务器节点安装到机柜中时,连接器A与连接器B插接连通。服务器可获取连接器B引脚电平状态,进而转换为自身节点ID。
如图所示,由于受到背板长度限制,每个单板放置9颗连接器,对应9U高度。如某常规44U服务器机柜中,使用了5个背板(4个9U高度背板+1个8U高度背板)。背板每个连接器B中有7个引脚用于ID识别,对应bit0~6。其中bit4~6用于区分5张背板;bit0~3用于区分背板中的9个连接器。这样44U机柜中每个1U槽位都有唯一的ID地址。
现有技术的缺点:(1)可靠性差。每次插拔都会磨损连接器触点,当经过多次插拔后,连接器中部分引脚不能良好接触,导致ID地址识别错误,另外连接器间隙中的积累的灰尘等异物,也会导致触点接触不良;(2)装配困难,连接器易损坏。节点服务器从机柜前端推入,直至机柜尾部,全程盲插。装配时即使有插针做方向引导,也经常出现连接器被撞,轻者外壳破损,严重时直接报废。(3)通用性差。当机柜支持的节点数量不同时,需要多个不同高度的背板组合使用。(4)实现难度高。需要使用高精度的导针实现连接器自动对齐和插接。当用于普通的插板与背板连接时,风险较低;当用于服务器等质量重的产品插接时,需要选用抗应力较强的导向器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服务器节点ID地址识别的装置,通过采用非接触方式,插拔服务器节点的次数不影响其使用寿命;采用非接触式的光介质通信,不易被电磁信号干扰,不会出现触点氧化、腐蚀等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节点ID地址识别的装置,包括如下部件:第一识别模组,所述第一识别模组设置在机柜上,所述第一识别模组设置有一个进光孔和多个出光孔;
多个机箱竖板,所述多个机箱竖板设置在机柜上,每个机箱竖板中均包括一个出光孔和若干个进光孔,每个机箱竖板中进光孔的数量和位置配置为与所述机箱竖板在机柜中所在位置对应的ID地址相关;以及
第二识别模组,所述第二识别模组设置在服务器上,所述第二识别模组包括光源,所述第二识别模组与所述第一识别模组对应设置有一个出光孔和多个进光孔,所述第二识别模组构造为将光源经其出光孔发射的光通过所述机箱竖板的出光孔引导向第一识别模组的进光孔,并将经所述第一识别模组的出光孔和所述机箱竖板的进光孔返回到第二识别模组的进光孔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形成节点ID地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7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