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棒状试样动态充氢慢拉伸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4678.5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5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宋小龙;白锡春;骆伟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10;G01N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姚咏华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棒 试样 动态 充氢慢 拉伸 试验装置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棒状试样动态充氢慢拉伸试验装置,包括电化学充氢装置、载液台、棒状试样和夹具;棒状试样通过夹具贯穿载液台并固定,电化学充氢装置连接载液台;棒状试样的标距段与圆弧过渡段位于柱状容器内部,且标距段浸没在柱状容器电解液中。本发明解决了充氢安全隐患、充氢含量有限及氢气逸出问题。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实验参数精准、密封性良好,能够保持完好的密封状态并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动态充氢慢拉伸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金属棒状试样动态充氢慢拉伸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氢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原子,其原子质量约为1.008,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位。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约占宇宙质量的75%,氢原子具有极强烈的还原性,除却稀有气体外,氢几乎可与所有元素反应形成化合物。
氢原子有着最小的体积,因而可轻松穿过各种材料,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渗入到材料的内部。
金属中氢的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氢,即金属的加工及制造过程中(如熔炼及浇筑、酸洗、电镀、焊接等)残存于材料内部的氢;另一种是外氢,即在材料服役过程中(如气态氢渗入和电化学充氢)渗入金属材料内部的氢。
氢脆指金属在特定的服役环境中服役一段时间后,在低于屈服强度时发生的脆性断裂,氢脆通常是力与氢气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氢脆现象一经产生便无法消除,且氢脆断裂之前往往是无预警的,因此一旦发生氢脆失效,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氢脆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
金属中的氢脆可分为第一类氢脆和第二类氢脆。第一类氢脆是指在金属材料加载之前,氢已经对材料的内部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第一类氢脆主要有:白点、高温氢腐蚀及脆化物氢脆等。第二类氢脆是指在金属材料加载之前,材料中并没有形成氢脆源,氢脆是材料在加载过程中在应力应变与氢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此类氢脆经过去氢处理后可以得到缓解,因而第二类氢脆一般是可逆的。在实际的工程中,大部分的氢脆问题属于第二类氢脆的范畴。因此,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于金属材料的氢脆敏感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氢脆现象最早发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氢脆机制:氢压理论、氢致相变理论、氢降低表面能理论、弱键理论及氢促进局部塑性变形理论。
基于氢脆现象的危害性,氢脆的防护是必要的,主要的防护措施有:去氢处理、材料内部的结构调整、表面处理等。
实验室条件下对试样预充氢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室温气相充氢、高温高压充氢、化学腐蚀充氢和电化学充氢。
室温气相充氢即使采用很高的氢压但是进入材料的氢含量也仅有1wppm甚至更低;高温高压充氢需要在高压釜内进行,一般的实验室并不具备这样的实验条件,而且从安全角度来看也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为关键的是充氢结束之后将试样从高压釜中取出需要先降温降压,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试样取出时,大量的氢会从试样中逸出,无法准确判断氢的含量;化学腐蚀充氢周期较长,而且会产生大量的H2S气体,会对人体产生损伤;电化学充氢操作简单、安全隐患小、设备成本低、可获得较高的氢浓度,但是充氢结束后取出试验到进行试验需要一段时间,且时间长短因人因时而异,此时会有氢气逸出,无法保证试样内部统一的氢浓度。
实际工程中,设备的工作环境极为复杂,服役于力和腐蚀介质的共同作用下。
综上所述,一种装置简便、操作简单、实验参数精准、密封性良好且符合实际工况的动态充氢实验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金属棒状试样动态充氢慢拉伸试验装置,装置完全密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充氢安全隐患问题、充氢含量有限及氢气逸出问题、保持完好的密封状态并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工况。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46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