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5773.0 | 申请日: | 2020-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9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安添午;罗晓林;杨平贵;官久强;赵洪文;张翔飞;谢荣清;李华德;吴伟生;柏琴;曹诗晓;倪威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23K10/30;A23K20/20;A23K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刘妮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功能 性富硒 牦牛 母牛 饲养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牦牛饲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在母牦牛产前一个月之前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管理模式;母牛补硒前犊、母牛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喂初乳,进行犊牛副伤寒的免疫;母牛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管理模式,犊牛出生后随母放牧,母牛不人为挤奶,全部奶水用于犊牛哺乳;母牛补硒期犊、母牛饲养管理,在每天晚上归牧后,补饲玉米面;第二天早上母牛挤完奶后把犊牛,放开犊牛吸吮剩余母乳,每天早上开始人工挤奶;在玉米粉中添加酵母硒。本发明的方法生产的牦牛奶含硒量高,该鲜奶的有机硒含量为20~30ug/kg;产品硒量高,对于改善我国缺硒地区人民补硒是一种经济方便,直接有效的理想途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牦牛饲养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据统计,全世界有5~10亿人面临硒营养缺乏问题,中国是缺硒大国,而青藏高原一带尤为严重,绝大多数都为极度贫硒区。通常来说缺硒是青藏高原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地方性疾病的多发的原因所导致的。通过外源性补硒来预防地方疾病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硒也能有效的预防肝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硒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通过各种手段来补硒,满足人们对正常情况下健康的需要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动物硒生物强化是通过给动物补饲硒让其生产富硒产品,人们通过使用富硒产品来补充人体所需的硒元素。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食物补硒措施,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同。即通过饲草料补硒给牲畜,人们再通过食用畜产品来给自己补硒。
牦牛是放牧家畜,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也十分的明显,统计结果显示,牦牛有明显的抛物线似的泌乳曲线:牦牛的产奶量在6月中下旬开始升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一直持续到7月中下旬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一段时间,8月10日左右开始慢慢下降,8月底9月初随着高寒牧区牧草的枯黄,产奶量则急速的下降。给奶牛补硒其乳硒含量呈现“S”型增长,开始阶段增长缓慢,随后迅速增长,到后来的阶段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期。但奶牛属于舍饲的高产奶用专门化品种,也不是放牧家畜,对牦牛方面的参考价值不大。而牦牛属于高海拔饲养放牧的特殊兼用性牛种,有其特殊性。给牦牛补硒选择什么样的硒源,补饲多少,怎么样补,补饲多长时间?有关这些内容现在仍然未见任何报道以及专利等的描述。不仅这样,截止目前就连放牧动物补硒生产富硒产品的方法都没有查阅到相关公开的技术,更没有查阅到给放牧牦牛补硒来生产富硒产品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目前就连放牧动物补硒来生产富硒产品的方法都没有查阅到,更没有查阅到给放牧牦牛补硒来生产富硒产品的方法。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
第一,从对牛只第一天开始补硒,补硒多长时间就开始在奶产品中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如何持续的补充硒来满足生产富硒奶产品的需要;第三补硒时长的确定。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
解决该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了对牛只在初次补硒后多长时间就可以来生产富硒奶产品;第二,通过调整补硒的量来持续的生产富硒奶产品,确保了富硒产品硒的有效含量;第三确定了补硒的时间段,并明确提出了补硒停止的时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所述生产功能性富硒牦牛奶的母牛饲养管理方法包括:
在母牦牛产前一个月之前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管理模式;
母牛补硒前犊、母牛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喂初乳,进行犊牛副伤寒的免疫;母牛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管理模式,犊牛出生后随母放牧,母牛不人为挤奶,全部奶水用于犊牛哺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5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转流导管
- 下一篇:神经科用颈椎病康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