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硫脱硝活性焦再生效果快速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13247.6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3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熊敬超;宋自新;邵雁;向浩;代伟有;胡鑫;魏卫;刘子豪;秦峰;郭华军;潘春锋;胡国峰;史记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0 | 分类号: | G01N31/10;G01N1/28;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硫 活性 再生 效果 快速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这种脱硫脱硝活性焦再生效果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同时在活性焦再生塔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各取一份量的活性焦样品A及活性焦样品B,然后分别各取一定量样品并破碎得到破碎样品A及破碎样品B,最后加入去离子水静置,然后滤清液分别进行pH值测定,分别记为CA和CB;根据公式(1)评价活性焦的再生效果该方案能对正在脱硫脱硝系统中循环使用的活性焦的再生效果进行评估,以再生前后活性焦的pH值来表征活性焦再生效果,可将评价时间从传统脱硫脱硝性能测试的数个小时缩短为数分钟,且不需要庞大的脱硫脱硝性能测试设备,可实现活性焦再生效果的实时快速评价,且不影响正常生产作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脱硝活性焦再生效果快速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是利用活性焦的吸附、催化功能,同时脱除SO2和NOx,还能同时脱除烟气中的烟尘粒子、汞、二噁英、呋喃、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它微量元素,并回收硫资源的干法烟气处理技术。活性焦脱硫脱硝技术具有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少、基本无二次污染、占地面积小、副产品价值高等优点,在国内外众多燃煤发电、钢铁烧结烟气治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脱硫脱硝用活性焦是一种综合强度(耐压、耐磨损、耐冲击)比活性炭高、比表面积比活性炭小的吸附材料。在脱硫脱硝过程中,活性焦在吸附塔内通过内部微孔对SO2进行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通过表面活性基团催化NOx与NH3发生SCR反应生成N2。吸附饱和后,活性焦进入再生塔,经过400℃左右的高温将吸附物脱除,活性焦恢复吸附能力,重新进入吸附塔进行下一次吸附。作为脱硫脱硝过程中的吸附剂和催化剂,活性焦的性能对脱硫脱硝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活性焦在脱硫脱硝系统中不断重复进行吸附-再生的循环,活性焦的再生效果如何,需要快速、可量化的评价方法,作为活性焦脱硫脱硝系统参数优化的指导标准。
目前,针对活性焦性能测试和评价系统的设计,基本都是在实验室搭建小型化的活性焦脱硫脱硝固定床装置,模拟活性焦脱硫脱硝的烟气、温度等条件,让活性焦进行吸附-再生过程,通过吸附量的定量测量,获得活性焦的吸附能力指标。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1120299729.5公开的烟气净化多功能试验装置,可测试脱硫、除尘、脱硝、去除重金属性能,该发明的试验烟气通过燃煤热水炉生成;中国专利申请CN201410247416.3公开了一种活性焦脱硫脱硝性能表征测试方法及其装置,通过配气系统模拟烟气成分。通过这种原理进行的活性焦性能测试,因为需要让活性焦进行充分的吸附-再生过程,进行一次测试往往需要数个小时,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配气、电力等资源。
对于正在脱硫脱硝系统中循环使用的活性焦,需要发展更加快速的测试方法,可以实时考察活性焦再生后的性能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脱硫脱硝活性焦再生效果评价效率低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硫脱硝活性焦再生效果快速评价方法,包括:
S1:同时在活性焦再生塔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各取一份量的活性焦样品A及活性焦样品B,然后分别各取一定量样品并破碎得到破碎样品A及破碎样品B;
S2:分别将破碎样品A、破碎样品B加入去离子水并静置;
S3:使用pH值测定仪,对两份样品的滤清液分别进行pH值测定,分别记为CA和CB;
S4:根据公式(1)评价活性焦的再生效果R;
优选地,所述S1具体包括:
一份量的重量为100g,一定量样品的重量为20g,且破碎粒径不大于1mm。
优选地,所述S4之后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32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