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99572.1 | 申请日: | 2020-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6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彦;姜伟忠;王士彬;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5/04 | 分类号: | C21B5/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铁水 脱硫 方法 | ||
一种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在高炉冶炼时,高炉铁水中硫负荷小于3Kg/t(铁水),高炉铁水温度1450~1550℃,炉渣二元碱度R2=1.2~1.3,炉渣中氧化铝含量在13~22wt%,氧化镁含量不大于20wt%,且,氧化镁和氧化铝的含量之比控制在0.3~0.5。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在二元碱度1.2‑1.3范围内,可以获得更好的的炉渣脱硫能力,以此提高铁水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冶炼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高炉方法生产铁水技术的现状是,为降低生产成本,原燃料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入炉硫负荷明显升高。因此,为保证铁水质量,高炉炼铁过程中优化控制脱硫操作成为关键。
现有技术中,对高炉工艺脱硫有过较多研究,确定了炉温、炉渣碱度、渣量等脱硫影响因素如中国专利CN201710013294,但已有技术中却未给出氧化铝和炉温对控制炉渣脱硫能力的说明。从实际生产结果表明,渣中氧化铝的含量对炉渣的脱硫能力和效果有很大影响。
此外,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高炉渣中高氧化铝对脱硫的影响,但对应的二元碱度只在1.2以下。二元碱度R2,为渣中CaO和SiO2两种成分的重量百分数相除(CaO/SiO2)得到的值。而实际操作时的二元碱度往往超过1.2,因此,研究1.2-1.3二元碱度下的优化配渣脱硫方法,对提高铁水质量意义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在二元碱度1.2-1.3范围内,可以获得更好的的炉渣脱硫能力,以此提高铁水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在高炉冶炼时,高炉铁水中硫负荷小于3Kg/t(铁水),高炉铁水温度1450~1550℃,炉渣二元碱度R2=1.2~1.3,炉渣中氧化铝含量在13~22wt%,氧化镁含量不大于20wt%,且,氧化镁和氧化铝的含量之比控制在0.3~0.5。
优选的,炉渣二元碱度R2=1.2~1.25,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4~0.5。
优选的,炉渣二元碱度R2大于1.25且小于等于1.3,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为:大于等于0.3且小于0.4。
在本发明所述提高铁水脱硫率的方法,炉渣二元碱度在1.2-1.25时,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4-0.5时,可得到更好的脱硫效果。其是因为: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4-0.5,相当于增加了碱度。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粘度相对较低,改善了脱硫动力学条件。
当炉渣二元碱度大于1.25且小于等于1.3时,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为:大于等于0.3且小于0.4,可得到更好的脱硫效果。这种条件下,碱度已经较高,此时,将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大于等于0.3且小于0.4,可得到较好的渣流动性,有利脱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方法,在炉渣二元碱度为1.2~1.3时,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3~0.5,与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2-0.3相比,其平均脱硫效率提高了8.68%;与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5~0.6相比,其平均脱硫效率提高了8.76%。
采用本发明方法,在炉渣二元碱度为1.2-1.25时,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4-0.5,与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3-0.4相比,其平均脱硫效率提高了4.2%。
采用本发明方法,在炉渣二元碱度大于1.25且小于等于1.3时,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大于等于0.3且小于0.4,与炉渣中氧化镁和氧化铝的重量之比控制在0.4-0.5相比,其平均脱硫效率提高了4.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95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