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7930.5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7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赵益华;季民;张文茂;贾凯悦;杨凯超;陶君;马同宇;齐鸣;赵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生态城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6;C02F1/28;C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炯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景观 水体 污染 处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所述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待处理水体区域中设置若干检测点位,相邻检测点位间隔5~15m,(2)检测一检测点位的浊度和叶绿素a值,判断藻类污染程度,(3)当藻类污染程度在预定值以上时,在该检测点位处进行除藻处理,(4)移动至另一检测点位重复步骤(2),直至完成所有检测点位的检测。根据本发明的处理方法适用于城市河道、湖泊等封闭缓流景观水体的应急除藻,其不但除藻效率高,且还能够避免藻污染的二次爆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体生物污染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有机或无机的氮磷等营养物进入周边水体,过高浓度的营养盐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造成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不断快速增多,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水质健康和水体景观,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用水和饮水安全。其主要危害表现在:藻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使水中鱼类难以生存;藻释放的藻毒素会通过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藻华的爆发对净水工程也存在着严重的影响。有效的藻华治理技术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当前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规模化、无害化清除藻华,以保护水源地,改善局部水体景观,为藻华暴发应急处理提供新的手段。
对于水体中增殖的藻类,现有技术多是采用砂过滤或人工打捞进行藻类去除,但是由于该方式耗能大,成本高,砂缸易堵塞、维修频繁,且适用范围狭窄,因而只适用于小面积含藻水体的治理。有研究表明,强化溶气气浮装置除藻率可达90%以上,但其广泛应用于自来水给水工程中,并不适用于城市景观等较大面积水面中的藻类物质的去除,并且还存在耗能大的问题。目前,尚未报道有针对处理城市藻污染的景观水体的有效污染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方法,所述方法适用于以蓝藻为优势藻种的城市河道、湖泊等封闭缓流景观水体的应急除藻,其不但除藻效率高,且还能够避免藻污染的二次爆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系统,所述处理系统可在受藻类污染严重的水体中长期运行,具有自动作业功能,无需人工操控。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景观水体藻污染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待处理水体区域中设置若干检测点位,相邻检测点位间隔5~15 m,
(2)检测一检测点位的浊度和叶绿素a值,判断藻类污染程度,
(3)当藻类污染程度在预定值以上时,在该检测点位处进行除藻处理,
(4)移动至另一检测点位重复步骤(2),直至完成所有检测点位的检测。
在本发明中,所述藻类污染程度的预定值可以为浊度为40 NTU和/或叶绿素a值为200 µg/L。
所述除藻处理包括:在该检测点位处投加除藻剂,并在50~250 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2~15 min。
进一步地,所述除藻剂包括除藻剂A和除藻剂B,所述除藻处理包括:在该检测点位处投加除藻剂A,并在50~250 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2~15 min,以使得该检测点位处的除藻剂A的浓度为20~60 mg/L,然后投加除藻剂B,并在50~250 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2~15min,以使得该检测点位处的除藻剂B的浓度为20~60 m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生态城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未经天津生态城水务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79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