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6664.4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1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万素梅;毛廷勇;李燕芳;马银虎;陈小飞;田玉刚;董红强;马小艳;陈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塔里木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A01G7/06;C05G3/00;C05G5/23;C12M1/26;C12Q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贾晓燕 |
地址: | 843300 新疆***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枣 黑斑病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枣树的萌芽期、幼果期、果实迅速增长期、成熟期,使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在枣园喷药前后采样,检测孢子数量;在枣树的落叶期和萌芽期分别喷洒晶体石硫合剂稀释液;在枣树的幼果期喷洒多抗霉素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稀释液;当枣园孢子数量迅速增加,枣树处于果实迅速增长期:喷洒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复配药液;枣树处于成熟期:喷洒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本发明的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通过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在枣树出现病症前进行提前的治理,有效地防护黑斑病,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减少施药的次数,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枣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太阳年总辐射量达575~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北部约3 000小时,南部不到3 000小时,属于暖温带气候,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已被确定为我国优质红枣产区,红枣是一种很好的果品,有维生素丸的美称,种植价值较高。
随着红枣栽培面积和种植规模扩大,红枣病害种类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并且发病的面积日渐扩大。近几年来,红枣黑斑病发病率持续增高,严重影响了红枣的品质和产量,并且对红枣枣树产生危害,红枣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枣假尾孢真菌,叶片感病后症状为红枣新叶感病后叶尖边缘变褐色,叶尖向正面卷曲,叶片枯焦易碎,湿度大时叶片卷曲处产生绿色霉层,成熟叶感病后首先出现针尖大小褐色小点,随着病情发展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外缘黄色,内缘黑褐色,中心为灰白色,病健交界明显,叶背的病斑与正面病斑比较起来显小,边缘黄褐色,病健交界模糊,通常红枣叶片不易感染黑斑病;果实感病后症状病菌主要在枣果着色期开始发生侵染,发病初期,在枣果果腰和果肩出现淡黄至红褐色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微微凸起,皱缩,病斑下的果肉呈现土黄色夹杂其他颜色,海绵状,挖出果肉病组织呈现圆形凹坑。因此,对该区的红枣黑斑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对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对红枣黑斑病的防治通常只是在枣树已经发生黑斑病,单一的使用各类杀菌剂进行治理,效果极差,且不能达到预防黑斑病的效果,黑斑病对枣果、枣叶产生的影响不能去除,长久以往容易使细菌产生抗体,并污染环境,导致对黑斑病的防治失败,因此,提出一种预防和治理相互结合的防治方法,提升对黑斑病防治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红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包括:
步骤一、在枣树上一茬的落叶期,及时清理烂果、落叶,枣叶落尽后,对枣树的树干、树枝和土面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的20-30倍稀释液,每667m2喷洒25-30kg;
步骤二、在枣树的萌芽期通过输液袋对枣树输入预防病虫害侵入和提高枣树生长发育的营养液,同时对枣树的树干和树枝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的200-300倍稀释液,每667m2喷洒10-15kg,并使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在枣园喷药和对枣树输营养液前后进行采样,检测孢子数量,同时通过枣树枣叶的外观进行病理判断,计算出枣树的发病率;
步骤三、在枣树的幼果期,喷洒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复合杀菌剂:0.75%多抗霉素和25.7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300倍稀释液,每667m2喷洒30-50kg,并使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在枣园喷药前后进行采样,检测孢子数量,同时通过枣树枣叶和枣果的外观进行病理判断,计算出枣树的发病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塔里木大学,未经塔里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6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