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93846.6 | 申请日: | 202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9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杨琴;孙建涛;田忠权;顾浩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22 | 分类号: | F22B37/22;F22B37/10;F23J3/00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胡荣 |
地址: | 214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然 循环 余热 锅炉 箱体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该箱体结构由箱体、上部集箱、连通管、上集箱、上部密封壳、下集箱、下部集箱、落灰斗、管束与检查门构成,所述箱体立式布置,采用模块化结构,所述管束顺列布置在箱体内,且管束与上集箱和下集箱焊接连接,上集箱与上部集箱通过连通管连接,所述下集箱与下部集箱焊接连接;该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采用箱体式结构,现场装配非常方便,大大缩短了安装周期;锅炉依靠自然循环,摈弃了传统的依靠循环泵方式,大大降低了锅炉的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减小了工人操作难度,充分实现了节能减耗,降低成本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余热锅炉领域,具体为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
背景技术
余热锅炉由锅筒、活动烟罩、炉口段烟道、斜1段烟道、斜2段烟道、末1段烟道、末2段烟道、加料管(下料溜)槽、氧枪口、氮封装置及氮封塞、人孔、微差压取压装置、烟道的支座和吊架等组成。余热锅炉共分为六个循环回路,每个循环回路由下降管和上升管组成,各段烟道给水从锅筒通过下降管引入到各个烟道的下集箱后进入各受热面,水通过受热面后产生蒸汽进入进口集箱,再由上升管引入锅筒。各个烟道之间均用法兰连接;
燃煤燃烧释放出来的高温烟气经烟道输送至余热锅炉入口,再流经过热器、蒸发器和省煤器,最后经烟囱排入大气,排烟温度一般为150~180℃,烟气温度从高温降到排烟温度所释放出的热量用来使水变成蒸汽。锅炉给水首先进入省煤器,水在省煤器内吸收热量升温到略低于汽包压力下的饱和温度进入锅筒。进入锅筒的水与锅筒内的饱和水混合后,沿锅筒下方的下降管进入蒸发器吸收热量开始产汽,通常是只有一部分水变成汽,所以在蒸发器内流动的是汽水混合物。汽水混合物离开蒸发器进入上部锅筒通过汽水分离设备分离,水落到锅筒内水空间进入下降管继续吸热产汽,而蒸汽从锅筒上部进入过热器,吸收热量使饱和蒸汽变成过热蒸汽。根据产汽过程的三个阶段对应三个受热面,即省煤器、蒸发器和过热器,如果不需要过热蒸汽,只需要饱和蒸汽,可以不装过热器。当有再热蒸汽时,则可加设再热器
目前行业上硅铁余热锅炉绝大部分采用依靠循环泵的强制循环结构,该结构不仅存在循环泵成本过高,电量消耗大,而且也存在后期维护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采用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可有效地解决前期锅炉投入大,后期运行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该箱体结构由箱体、上部集箱、连通管、上集箱、上部密封壳、下集箱、下部集箱、落灰斗、管束与检查门构成,所述箱体立式布置,采用模块化结构,所述管束顺列布置在箱体内,且管束与上集箱和下集箱焊接连接,上集箱与上部集箱通过连通管连接,所述下集箱与下部集箱焊接连接,所述上部集箱与箱体外上升管连接,下部集箱与下降管连接,该箱体结构的最左侧安装有落灰斗,所述箱体的下端左侧且位于下集箱的右侧安装有检查门。
优选的,所述上部密封壳设置于上集箱的下端一侧。
优选的,所述落灰斗为一个锥形结构,且该落灰斗的最左侧开设有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箱体结构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烟气进口,且箱体结构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个烟气出口。
优选的,所述检查门采用不锈钢内衬加块制硅酸铝纤维结构。
优选的,所述箱体顶部用上部密封壳密封。
优选的,所述落灰斗根据不同需求,采用罗茨风机气力输灰系统或采用螺旋输灰系统。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采用箱体式结构,现场装配非常方便,大大缩短了安装周期;锅炉依靠自然循环,摈弃了传统的依靠循环泵方式,大大降低了锅炉的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减小了工人操作难度,充分实现了节能减耗,降低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然循环硅铁余热锅炉箱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太湖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3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制备柔性发热膜的导电油墨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钻孔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