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锅炉的水平烟道吹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5867.3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冉燊铭;黄雪飞;李小荣;黎懋亮;魏永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3/02 | 分类号: | F23J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泰合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1 | 代理人: | 孙恩源 |
地址: | 643001 四川省自***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水平 烟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目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回收与水平烟道吹灰进行耦合优化的一种锅炉的水平烟道吹灰系统,该吹灰系统包括吹灰喷管和与吹灰喷管的入口连接的吹灰风道,所述吹灰喷管的出口布置在水平烟道内,所述锅炉配置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密封缝隙处设置有通过漏风汇集风道与增压风机的入口连接的负压风室,所述增压风机的出口与吹灰风道连接。所述漏风汇集风道上设置有调节挡板,用于调节对应管路的风量。所述吹灰喷管采用连续吹扫运行方式。本发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吹灰喷管的可靠性好,节能降耗作用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的水平烟道吹灰处理,尤其是一种利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完成吹灰处理的系统。
背景技术
大中型煤粉锅炉普遍采用π型布置结构并标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基本上都存在锅炉水平烟道积灰问题以及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的问题。
在水平烟道区域,由于紧邻折焰角,高温烟气流经折焰角后发生急转向形成回流区,烟气中的飞灰被分离并沉积在水平烟道底部形成积灰。现有的技术一般是在水平烟道底部加装一定数量的吹灰风帽,通入一定的介质对积灰进行扰动,将积灰扬起使其被烟气带走。通入的介质一般是蒸汽或压缩空气或热一、二次热风。但是三种介质吹灰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种,蒸汽吹灰。蒸汽吹灰的汽源一般取自屏式过热器或低温再热器,经减温减压站后,喷管末端压力约1MPa,温度约300℃。由于耗汽量与煤耗量有关,蒸汽吹灰一般采用间断吹扫且频次不高。因此固定置于炉内的喷管不工作的时候,喷管温度与水平烟道区域烟温基本相同约1000℃左右,而在工作状态时其壁温与吹扫蒸汽温度基本一致约300℃左右,长期运行后喷管本体会因冷热交替交变应力形成裂纹发生断裂,吹扫蒸汽从断裂部位直接喷射到受热面上吹损管子,威胁到受热面的安全。
第二种,采用压缩空气(压力0.6~0.8MPa)连续吹扫。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水平烟道积灰且喷管本体得到压缩空气连续冷却,一般不会出现喷管断裂等现象,但是,压缩空气连续吹扫相当于增加了锅炉漏风率,造成排烟温度上升,增加发电煤耗,经济性有一定影响。
第三种,热一、二次热风进行连续吹扫。此种方式虽避开喷管折断及锅炉漏风问题,但是热一、二次风风压较低、动能不足,需配置增压风机提升风压才能达到较好的吹扫效果,但配置增压风机又提高厂用电率,影响经济性。
因此水平烟道吹灰技术还需要持续改进,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改善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及有效性等问题。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是大中型煤粉锅炉的理想选择。其蓄热元件在自身转动的过程中交替与烟气、空气换热,存在膨胀变形,同时又因为密封间隙的存在及空气正压和烟气负压的影响,因此漏风问题成为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突出问题之一。
早期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引进苏联技术,漏风率高达20%左右,后吸纳了西方的密封技术能将预热器漏风控制到10%左右,目前在役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采用了柔性密封、多道密封等新技术后,可将漏风率控制到5%左右,但如果要想再进一步将漏风率控制到2%以下,则必须采用加压密封或者漏风回收方式,加压密封在烟气换热器(GGH)上广泛应用,漏风回收方式在少量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上有应用。漏风回收即在预热器间隙密封缝隙处设置负压风室,配置吸风机将原本漏入烟气侧的空气引导至负压风室,再通过风机将漏风转移送入到热二次风中。漏风回收技术虽然可以将预热器漏风控制到很低(漏风率可降低至2~3%),但是转移到热二次风的漏风一方面会拉低热二次风温度,另一方面由于新增风机,也提升了厂用电率,因此该技术的经济性存在较大争议,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漏风回收方式和水平烟道吹灰方式各自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将目前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回收与水平烟道吹灰进行耦合优化的一种锅炉的水平烟道吹灰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5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