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3440.1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7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熊腾;孙海军;方园;唐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7D1/06 | 分类号: | F17D1/06;F17D3/01;F17D3/14;F16T1/4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盛唯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6 | 代理人: | 胡红林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能 蒸汽 管道 回收 疏水 在线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凝水回收和疏水阀在线检测两部分,凝水回收部分采用疏水阀向膨胀罐内输送凝水,凝水发生闪蒸产生蒸汽,蒸汽再被输送到设备或系统来实现回收利用,通过多级闪蒸后,凝水得以回收;疏水阀在线检测部分采用调压阀调节疏水阀工作压力,必要时采用外部冷却源冷却检测蒸汽产生较多的凝水,用以检测疏水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领域中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具体地指一种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用于海上浮动堆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
背景技术
目前,二代、二代+及三代核电厂中所用的疏水系统,在蒸汽管道中出现凝液时,处理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将凝夜通过疏水系统直接排往冷凝器;第二种是当凝水清洁度不够(机组启动初期,管道内有少量污垢),此时的凝水会直接被舍弃,将此部分凝水直接排往动力装置之外,上述两种核电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种疏水方式保证了工质不流失,工质可以充分的在动力装置中再循环和利用,但是,凡是进入冷凝器的工质,其工质会被冷却,热量会被海水带走,这就浪费和损失了一部分能量,从而降低了动力装置的整体效率。
第二种疏水方式保证了动力装置主蒸汽管道中杂质能及时排出,但同时也造成了工质和热量的浪费,需要往动力装置补充的水就更多了。同样不利于整个动力装置的效率和经济性。
此外,无论是哪种疏水方式,都会用到疏水阀,在连续运行的动力装置中,疏水阀作为一种经常动作的阀门,较容易损坏。阀门一旦不能自动开启,凝水不能及时排出蒸汽管道之外,将会对主蒸汽管道中的蒸汽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夹带水滴的蒸汽会冲击管道及附件,如果夹带进入汽轮机,将会对汽轮机叶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核动力装置正常运行时如果能实时在线检测疏水阀的动作,判断疏水阀的性能,让疏水阀时刻保持运行良好,且一旦有故障能及时发现和排除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部分小堆核动力装置中,尤其是海上浮动堆在参考电厂的设计上,高能蒸汽管道的疏水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开发一种用于核电领域,适用于海上浮动堆且简单、高效、可靠性高的高能蒸汽管道疏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的技术方案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能够自动将主蒸汽管道中的凝液通过疏水阀输送到膨胀罐闪蒸,闪蒸的一部分蒸汽可用于其他设备或系统工质的加热与补充,实现对高能蒸汽管道凝水的回收利用,且能实时检测疏水阀的功能是否正常。
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级膨胀罐,高能蒸汽管道通过回收管路与第一级膨胀罐连接,且高能蒸汽管道与第一级膨胀罐之间的管路上依次连接有第一隔离阀、主疏水阀、第二隔离阀,所述第一级膨胀罐的上部设有排汽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级膨胀罐的下方还依次设有多级膨胀罐,每一级膨胀罐均通过疏水管与上一级膨胀罐连通,所述疏水管设有次疏水阀;每一级膨胀罐的上部均设有排汽管。
进一步地,上述高能蒸汽管道凝水回收及疏水阀在线检测系统还包括检测管路,所述检测管路的一端与所述高能蒸汽管道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隔离阀与主疏水阀之间,且所述检测管路上依次连接有调压阀、换热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第三隔离阀,所述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还与所述调压阀连接;所述主疏水阀与第二隔离阀之间设有带第四隔离阀的输出管。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旁路隔离阀,所述调压阀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具有独立开关的上、下端隔离阀,所述旁路隔离阀的一端连接在调压阀与上端隔离阀之间,另一端连接在换热器与温度传感器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的壳程上还设置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夹泥断裂灌注桩加固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熏香制作用柏籽碾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