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药块茎催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8235.6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7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A01G22/25;A01G24/12;A01G24/15;A01G24/2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宽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46 | 代理人: | 巫丽青;宁霞光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药 块茎 催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药块茎催芽方法,本发明仅仅采用密封结合保湿处理即可打破山药种子块茎休眠,缩短了催芽时间,操作简易,且山药种子块茎催出来的腋芽干净,利于后期组培初代诱导,提高材料的成活率,降低污染率,降低瑞昌山药组培风险,便于产业化。并且本发明的方法不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即可可打破山药种子块茎休眠,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不会产生植物激素残留,更对环境没有污染和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药块茎催芽方法。
背景技术
山药属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植物,瑞昌山药为江西九江市的传统特色蔬菜产品,其块茎富含淀粉、糖、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很强的健脾、益肾、养肺之功效,是一种兼具菜、药两用的上等佳品,素有“江南人参”之誉。目前,山药多采用块茎切断的方式进行繁殖培养,但长期使用块茎切断的繁殖方式容易造成品质退化,产量降低,甚至品种变异,导致部分本地优良品种山药被放弃。因此,合理利用山药资源,因地制宜,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重新建立优良山药的再生体系,保存品种优良品质,扩大繁殖系数,不仅可以保护并保存地方山药品种资源,对推动江西瑞昌山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瑞昌山药组培快繁体系,体系建立初期最重要的是建立山药无菌材料,将外界带菌的山药外植体通过消毒后转为无菌外植体。文献《瑞昌山药茎段组织培养研究》中报道的方法是采用沙培法将山药成熟的零余子埋在河沙中定期浇水于室内催芽生长,待芽抽出后采取带腋芽茎段进行无菌体诱导,但利用零余子作为组培材料诱导出来的山药瓶苗比较细,不够强壮。另外有报道的方法是将11月份山药种子块茎埋于土层中经过自然打破休眠后,待来年清明节块茎催芽后再采集山药腋芽进行山药无菌体诱导,该方法存在受季节性限制的问题,不能根据组培生产需求定时提供初代诱导材料,给组培生产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困扰;且室外块茎催芽的材料,带菌严重,初代污染率极高,操作难,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山药块茎催芽方法,其采用密封的方式,对山药种子块茎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湿培养打破山药种子块茎休眠和营养液保湿培养催芽,操作简易,节约成本,能根据组培生产需要定时催芽且材料干净利于后期做初代诱导。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山药块茎催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材料选择:选择附有根系的山药种子块茎;
(2)材料用带支架的密封装置处理:将整个山药种子块茎放置于带支架的密封装置内,用纯水喷洒块茎表面和装置内壁直至壁上均沾有水滴,将装置密封,放置于25~28℃恒温培养箱培养;
(3)培养:每隔7d用纯水喷洒块茎表面及密封装置内壁直至壁上均沾有水滴,待山药种子块茎表面芽点开始裂开或侧边开始抽芽的时候,用3~5cm厚的基质覆盖在块茎表面,进行密封催芽培养,培养期间,用营养液对基质进行保湿处理,保湿培养直至幼苗长成高15cm以上的植株便可以取带腋芽的茎段进行组培初代诱导。
进一步地,若山药种子块茎表面有机械损伤,用草木灰处理伤口,防止块茎腐烂,提高块茎的成活率。
进一步地,所述基质为泥炭土、河沙和珍珠岩混合基质,其配比为:泥炭土:河沙:珍珠岩=1:1:1。
进一步地,所述营养液包括但不限于1/2MS溶液。
进一步地,培养期间,基质的含水量控制在60~80%。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密封袋、密封盒,所述支架包括但不限于细棒状、条状支撑物,且数量在1个以上,便于山药新芽攀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82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水主轴
- 下一篇:旋转补偿器之端面密封结构及旋转补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