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沙吸隔声板用固化剂体系、聚沙吸隔声板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67503.2 | 申请日: | 2020-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0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兵;张天畅;邹尚瀚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祥瑞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6/14 | 分类号: | C04B26/14;C04B111/52;C04B11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2 | 代理人: | 刘莹莹 |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沙吸隔声板用 固化剂 体系 聚沙吸隔声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沙吸隔声板用固化剂体系,包含重量比为200∶20~40的A组分和B组分,所述A组分由环氧树脂、环氧稀释剂、颜填料和紫外线吸收剂组成,所述B组分由1,3‑二氨基甲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胺、间苯二甲胺、聚醚胺和脂肪改性胺组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砂质微孔吸隔声材料产品稳固性差,容易变色,存在污染隐患,特别是固化体系较为复杂,影响产品同时兼具吸隔声效果及稳固轻薄的特性。同时,为提高综合机械性能和耐候性,使得粘结体系在微观形成致密的整体,添加了特种颜填料等新材料。如金红石型钛白粉、纳米碳管和石墨烯等材料组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隔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聚沙吸隔声板用固化剂体系、聚沙吸隔声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对于声音降噪、吸隔音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吸隔声材料包括:金属类、混凝土类、玻璃钢类、纤维类以及多孔陶瓷类。金属类吸隔声材料对中低频噪声有良好的吸收能力,但易锈蚀,工艺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混凝土类吸隔声材料成本低,坚固、耐用,但吸隔声效果较差。玻璃钢类吸隔声材料耐腐蚀,化学性能稳定,但耐候性差、耐紫外线性差。纤维类吸隔声材料在高频段吸声能力好,但防火防潮防腐能力差。多孔陶瓷类吸隔声材料抗腐蚀,对200~1kHz的声音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但对高频段吸声能力较差。上述吸声材料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适用范围上受到诸多限制。
由此,一种以天然砂作为主要原料的吸隔声材料受到业内推崇。如,现有技术的聚沙吸隔声材料,选用天然砂,通过将溶剂均匀且极薄地施涂于全部砂粒表面,使砂粒外层之间发生一层溶融再固化反应,由此,砂粒就像被焊接一样聚在一起。因为每颗砂粒的微观形状是不规则且独一无二的,聚合积压在一起时,砂粒之间天然地形成了大量的、不规则的、相互连通的微小孔隙。因其内部具有这些相互连通、形状各异的微小细孔,当声音射出其表面时,声波会透入其内部,在细孔中传播,传播过程中由于空气运动产生的粘滞性和摩擦阻力作用,使声能逐渐转化为热能而消耗,由此产生吸声作用。这种聚沙吸隔声材料吸隔声效果好,强度高、防火、防潮、抗冻、耐老化。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3757812,名称为一种微孔岩吸隔声板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一种微孔岩吸隔声板,所述吸隔声板的板体由岩石颗粒和聚酯硅粘合剂按重量比为1:(0.01~0.3)组成。其中聚酯硅粘合剂由甲基硅烷2.5-3.5%,硅酸钠25-27%,硅酸钙3.5-4.5%,气相二氧化硅7.5-8.5%,二丁基二月硅酸锡0.003-0.005%,三乙醇胺5.5-6.5%,环氧树脂8.5-9.5%,长石粉5.5-6.5%,甘油酯3.5-4.5%,二甲基甲酰胺2.5-3.5%,余量为三聚磷酸硅组成。
另有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04857784,名称为一种聚沙吸声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聚沙吸声装置由聚沙组合物模压而成;所述聚沙组合物包括基材、粘结剂、固化剂以及润滑剂;其中,以所述基材的质量百分比为100%计,所述粘结剂的加入量为1-5%,优选2-4%,固化剂的加入量为0.05-0.5%,优选0.1-0.4%,润滑剂的加入量为0.2-0.5%,优选0.3-0.4%。
另有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2776667,名称为砂岩微珠环保吸声天花板,公开了该天花板由4部分组合而成,圆砂粒或空心玻璃微珠或闭孔珍珠岩与粘合剂混合压成基础层,在基础层上设有网格布或玻璃纤维薄毡骨架层,在骨架层上设有空心玻璃微珠层,在空心玻璃微珠层上设有装饰效果层,前三层压紧在模具中,待水份蒸发粘合剂固化后,板材会出现自然的孔隙起到吸声作用,再用天然白砂粒与粘合剂混合或涂料或油漆处理装饰效果层。
但是,现有技术的聚沙吸隔声材料仍存在产品稳固性低,抗冲击、抗折强度较差,使用寿命有待提高的问题;并且容易变色,以及存在无机物挥发的潜在污染隐患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祥瑞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祥瑞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75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