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域名寻址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3774.0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4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向九松;沈平;束栋;谢旸;李忠超;董晓军;张鹏;李震;刘菁;左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王莉莉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域名 寻址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 ||
本公开涉及域名寻址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域名寻址方法包括:接收来自客户端的第一域名请求,所述第一域名请求包括待寻址域名和第一域名记录类型;确定与所述待寻址域名对应的、多个服务地址中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服务地址,作为最优服务地址,所述多个服务地址包括与所述第一域名记录类型对应的第一服务地址和与第二域名记录类型对应的第二服务地址;根据所述最优服务地址,确定为所述待寻址域名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服务地址;发送所述目标服务地址到所述客户端。根据本公开,提高了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域名寻址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提供了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的服务。DNS的本质是建立人的名字世界和底层的二进制协议地址世界的桥梁。DNS解析是基于UDP(User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并利用地理分布的具有缓存功能的递归解析器实现的。客户端程序在需要访问一个域名时,第一步是需要通过DNS解析流程找到该域名所对应的服务地址。服务地址也叫做服务器地址。在服务器开通了双栈网络的情况下,该域名可能同时对应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网协版4)服务地址和IPv6(InternetProtocol Version 6,网协版6)服务地址。
相关技术中,在双栈环境下,通常优先选用IPv6服务地址实现对域名的访问。
发明内容
发明人认为:相关技术,由于目前基于IPv6的网络建设尚不完善,客户端优先选用的IPv6服务地址可能并不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甚至比IPv4的地址提供的服务质量要差很多,从而导致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检较差。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提高了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域名寻址方法,包括:接收来自客户端的第一域名请求,所述第一域名请求包括待寻址域名和第一域名记录类型;确定与所述待寻址域名对应的、多个服务地址中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服务地址,作为最优服务地址,所述多个服务地址包括与所述第一域名记录类型对应的第一服务地址和与第二域名记录类型对应的第二服务地址;根据所述最优服务地址,确定为所述待寻址域名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服务地址;发送所述目标服务地址到所述客户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与所述待寻址域名对应的多个服务地址中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服务地址,作为最优服务地址包括:获取与所述待寻址域名对应的、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一服务地址以及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二服务地址;根据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一服务地址的网络服务质量信息和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二服务地址的网络服务质量信息,确定最优服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为所述待寻址域名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服务地址包括:根据与所述最优服务地址对应的域名记录类型,确定为所述待寻址域名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服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与所述最优服务地址对应的域名记录类型,确定为所述待寻址域名提供网络服务的目标服务地址包括:
在与所述最优服务地址对应的域名记录类型是第一域名记录类型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一服务地址,确定目标服务地址;在与所述最优服务地址对应的域名记录类型是第二域名记录类型的情况下,在预设时间内,监测是否接收到来自所述客户端的第二域名请求,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目标服务地址,所述第二域名请求包括所述待寻址域名和所述第二域名记录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监测结果,确定目标服务地址包括:在监测结果为在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第二域名请求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二服务地址,确定目标服务地址;在监测结果为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接收到所述第二域名请求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网络服务质量最优的第一服务地址,确定目标服务地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37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电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二次锂电池用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