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转子组件和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0004.2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9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瑞;王洪晓;邵非非;李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威灵(芜湖)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K1/28;H02K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王海燕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组件 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振转子组件和电机,减振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永磁体、转轴、结构件、第一端部减振件和第二端部减振件,转子铁芯具有磁体槽和转轴孔;永磁体设在磁体槽内,转轴设在转轴孔内且转轴与转子铁芯之间具有间隙,转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从转轴孔内伸出,第一端部减振件设在转子铁芯的第一端面上且与转子铁芯相连,第一端部减振件与转轴直接配合或通过设在该第一端部减振件内的第一传动件与转轴配合,结构件包括端板和连接条,端板设在永磁铁芯的第二端面上,连接条的第一端穿过转子铁芯与第一端部减振件相连,连接条的第二端与端板相连。本发明的减振转子组件可以增大减振件的填充量,充分提升减振性能,降低振动噪音,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子组件和具有该转子的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机功率密度提高,电机的能量密度提升,电机磁场趋于深度饱和,导致电磁噪音升高。相关技术中,为降低电机运行过程中转矩波动带来的电磁振动和噪音,通常采取在转子铁芯与转轴或轴套之间填充减振材料吸收电磁力波,以降低电机的噪音并实现减振,然而,通过在转子铁芯与转轴或轴套之间填充减振材料,降噪和减振的效果不佳,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发现和意识到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减振转子组件包括永磁体、外铁心、转轴、注塑体和减振圈,注塑体包括上端板、下端板和连接上端板和下端板的塑封连接部,在上端板和/或下端板上轴向凸出有环形凸台,内铁心安装在转轴上且嵌入环形凸台的凹槽内,减振圈设在内铁心与凹槽的内壁之间。一方面,由于内铁心和凹槽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有限,减振件的材料量受限制,降噪和减振效果差。另一方面,注塑件与减振圈材料不同,外铁心端部的减振圈无连接,注塑件和减振圈的边界面容易出现间隙,可靠性低,而且注塑件阻尼较小,对电磁振动噪音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能够提高减振件的材料量、降噪和减振效果好的转子组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减振转子组件,所述减振转子组件包括转子铁芯、永磁体、转轴、结构件、第一端部减振件和第二端部减振件。所述转子铁芯具有磁体槽和转轴孔;所述永磁体设在所述磁体槽内;所述转轴设在所述转轴孔内且所述转轴与所述转子铁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转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从所述转轴孔内伸出;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设在所述转子铁芯的第一端面上且与所述转子铁芯相连,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与所述转轴直接配合或通过设在该第一端部减振件内的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转轴配合;所述结构件包括端板和连接条,所述端板设在所述永磁铁芯的第二端面上,所述连接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伸入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连接条的第二端与所述端板相连;所述第二端部件减振件设在所述端板内,所述第二端部减振件与所述转轴直接配合或通过设在该第二端部减振件内的第二传动件与所述转轴配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减振转子组件,通过设置与转子铁芯连接且具有端板和连接条的结构件,在连接在转子铁芯第二端面的端板内设置第二端部减振件,在转子铁芯第一端面设置第一端部减振件,可以增大减振件的填充量,例如,第一端部减振件可以与转子铁芯的外径一致,厚度可以不受限制地增加,由此充分提升减振性能,降低振动噪音。另外,结构件可以保护转子铁芯并提高第一端部减振件与转子铁芯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转轴配合时,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的一部分还与所述转轴直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部减振件通过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转轴配合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转子铁芯在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上的最小间隙大于等于0.3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端部减振件通过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转轴配合时,所述第二端部减振件的一部分还与所述转轴直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威灵(芜湖)电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威灵(芜湖)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00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