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蚯蚓养殖容器、系统及其保湿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6988.7 | 申请日: | 2020-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7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左强;刘东生;庞敏晖;黄杰;邹国元;宋大平;王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谢斌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蚯蚓 养殖 容器 系统 及其 保湿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蚯蚓养殖容器、系统及保湿方法,其中,当养殖容器内的水分不足时,保湿装置能自动补水,当养殖容器内水分过多时,保湿装置能自动排水,从而通过保湿装置实现了养殖容器内培养土内部湿度的恒定,由此解决了由于人工浇水而存在的长期不浇水和频繁浇水或者一次浇水过多都容易导致蚯蚓减产的困扰,提高了蚯蚓养殖的自动化程度,使大幅度提高养殖蚯蚓的规模成为可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蚯蚓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蚯蚓养殖容器、系统及其保湿方法。
背景技术
蚯蚓,性寒,味微咸,具有清热解毒、壮阳、生乳、滋补等功效,是一味传统的药材,已沿用至今。蚯蚓又是一种富含高蛋白的陆生环节动物,可作为畜禽、水产养殖的优质蛋白质饲料和人类的食材。在生态方面,蚯蚓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与消费者,在有机废弃物处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品质等方面作用巨大。是维持土壤健康的主要生物种,是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环境生态研究的重要载体。由于蚯蚓具有如此巨大的经济、生态价值。随着对蚯蚓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入,蚯蚓养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蚯蚓的生产周期短,繁殖系数高,营养丰富,适于大规模生产,因此,蚯蚓养殖业将会成为一种朝阳产业。
然而,蚯蚓具有具有怕光喜阴的天性,若长期不浇水,蚯蚓周围干燥,容易使蚯蚓“旱”死,若频繁浇水或者一次浇水过多,蚯蚓周围培养土的湿度过高,容易使蚯蚓淹死,目前没有适合大规模养殖蚯蚓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蚯蚓养殖容器、系统及其保湿方法,用以解决目前没有适合蚯蚓大规模养殖的设备及保湿方法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蚯蚓养殖容器,包括保湿装置,所述保湿装置包括至少一块储水底板、保水海绵立柱、至少一块隔离板、环形挡土纱网、至少一块水平挡土纱网和排液管,所述储水底板开设有储水槽,所述隔离板上间隔设有多个隔离通孔,所述隔离板铺设于所述储水槽上;所述隔离板的中部设有保水海绵立柱孔,所述保水海绵立柱穿过保水海绵立柱孔垂直立于所述养殖容器)的中央;所述环形挡土纱网环绕并紧紧包围所述保水海绵立柱的侧壁,所述水平挡土纱网设置于所述隔离板上;每个位于所述储水底板上方且所述隔离板下方之间的所述养殖容器的侧面均设有一个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储水底板的储水槽相连通;其中,每个相连所述隔离板与所述储水槽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水层,所述环形挡土纱网、所述水平挡土纱网以及所述养殖容器内壁围成的环形空间为培养土层,用于设置培养土。
优选地,所述保湿装置包括多个储水底板、多个隔离板和多个水平挡土纱网,多个所述储水底板从下至上依次水平设置于所述养殖容器内,且所述保水海绵立柱垂直穿过多个所述储水底板的中部;多个所述隔离板分别铺设于多个所述储水底板的储水槽上;多个所述水平挡土纱网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隔离板上。
优选地,所述养殖容器为养殖箱,包括所述保湿装置及周围所述保湿装置的四个侧板;该养殖箱两个相对的侧板下部分别设置两块透明玻璃板,两块所述透明玻璃板分别配设有两块黑色尼龙遮光布;所述养殖箱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板的下部间隔开设有多个透气孔;该养殖箱的端盖中部设有一个拉手;所述透气孔所在的两个相对的侧板上部分别设有两个提手。
优选地,所述养殖容器为养殖桶,包括所述保湿装置及围绕所述保湿装置的桶身,该养殖桶的桶身采用全透明玻璃桶身,且该养殖桶的桶身下部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气孔,该养殖桶的桶身配置有黑色尼龙遮光布;该养殖箱的端盖中部设有一个拉手;所述桶身上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提手。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蚯蚓养殖容器的保湿方法,采用上述的蚯蚓养殖容器,其中每个所述排液管的出液端配置有堵头,该保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堵头堵上排液管,从保水海绵立柱的上端注入水,直至保水海绵立柱吸收水达到饱和;
水流顺着保水海绵立柱的外壁从保水海绵立柱的下端流出至储水槽,储水层的水位上升,当储水层的水位刚刚到达隔离板时,记录当前水位值,并将该水位值记为基准水位值,同时保水海绵立柱的上端停止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69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