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逆变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43132.4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2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尹韶文;尹雪芹;黄伟;翁宏达;曹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H02M7/5387;H02M1/1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逆变系统,包括:供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逆变电路包括: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的第二桥臂、第五开关和第六开关;逆变电路分别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负极端,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连接滤波电路的第一端、第二端对应连接;第五开关、第六开关与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对应连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能够降低逆变系统的损耗和谐波含量,有效平衡器件的损耗发热,防止局部器件温升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逆变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类电力设备上通常设置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满足不同设备运转需求,尤其是在充放电系统中,逆变器的性能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效率和成本。
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的滤波电感的感量较大,在滤波电感的储能和释能过程中的损耗较大,同时逆变器中的各个开关管需要承受较大的电流和电压,使得在逆变过程中开关管上产生的损耗较大,开关管产生的热量较大,不利于器件的温控管理。
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部分多电平技术案中,由于多电平技术方案中逆变过程中流经的器件比较多,开关管导通损耗的增加,同时产生的热量不均衡,实际应用时对效率的提升比较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逆变系统,更多细节将在后续结合附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加以描述。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逆变系统,包括:
供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
逆变电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第一桥臂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第二桥臂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三开关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的第二端连接供电电路的负极端,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的第一端连接且连接节点作为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的第二端;
逆变电路还包括第五开关和第六开关,第五开关的第二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五开关的第一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第六开关的第一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六开关的第二端连接逆变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和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逆变电路根据所接收的控制信号形成多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上半周期内,第一开关在一部分周期内处于断开状态,另一部分周期根据第一预设开关频率交替导通和断开,第五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第四开关根据第二预设开关频率导通和断开,第二开关、第三开关以及第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在每个工作周期的下半周期内,第一开关、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根据第三预设开关频率导通和断开,第三开关一部分周期处于断开状态,另一部分周期根据第四预设开关频率导通和断开,第六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逆变系统中,通过采用供电电路、逆变电路和滤波电路,能够降低逆变系统的损耗和谐波含量,有效平衡器件的损耗发热,防止局部器件温升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逆变拓扑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31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