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3799.6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6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史庆国;苏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新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领皓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3130 | 代理人: | 司楠 |
地址: | 1000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列车 通风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铁列车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其将第一进风管、第二进风管和送风管设于列车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空隙内,有效利用了列车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空间,重量较大的空气调节组件设置在外壳体的底部,大幅降低了车体的重心,还避免侵占车体顶部空间,使内壳体的净高可进一步提升,而且还便于列车维护人员对空气调节组件的热泵装置、送风调节装置和排风调节装置进行日常检修、维护,且便于列车维护人员清洁制冷风道和制热风道,以确保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送风清洁,第二进风管可在该通风系统制热时收集转向架上牵引电机产生的废热,以降低热泵装置的能耗,节能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铁列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地铁列车的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为一体化设计,并设置在地铁列车的车体顶部,用于为地铁列车内的乘客提供舒适的温湿度环境。现有的列车通风系统(包括新风和空调)具有以下缺点:1、地铁列车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热,列车通风系统缺少能够回收利用废热的功能,不利于节能环保,增加了整个地铁系统的能耗;2、列车通风系统位于车体顶部,列车维护人员需高攀维护,且车体顶部的操作空间极为有限,增加了列车通风系统的维护难度,同时列车通风系统设置高度较高,使得列车重心上移,不利于列车稳定运行;3、列车通风系统侵占了车体顶部空间,这也是目前国内的地铁列车内净高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得部分长途的地铁列车(如北京地铁22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内无法加装行李架,无法解决长途地铁列车的乘坐体验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列车通风系统无法回收列车产生的废热、维护困难且侵占列车顶部空间的问题。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列车的通风系统,所述地铁列车的车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位于所述内壳体的外部,且二者之间设有空隙,包括进风组件、空气调节组件和送风组件;
所述进风组件包括第一进风装置和第二进风装置,所述第一进风装置包括第一进风管,所述第一进风管设于所述空隙内,所述第一进风管的进风端位于所述外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进风管的排风端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进风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二进风管的进风端与所述车体的转向架相对设置;
所述空气调节组件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所述空气调节组件包括热泵装置、进风调节装置、排风调节装置以及均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并列排布的制冷风道和制热风道,所述热泵装置的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冷风道内,所述热泵装置的冷凝器设于所述制热风道内;所述进风调节装置分别连通于所述制冷风道和制热风道的进风端以及所述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的排风端;
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送风装置和多个送风管,所述送风管设于所述空隙内,所述排风调节装置分别连通于所述制冷风道和制热风道的排风端以及所述送风管的进风端,所述送风管的排风端连通于所述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位于所述内壳体的顶部且位于所述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进风管的进风端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关闭导风状态和持续导风状态,所述导风板由持续导风状态切换至关闭导风状态时,所述导风板封闭所述第二进风管的进风端,且所述导风板与水平面倾斜设置,其外壁面朝向所述车体的下方;所述导风板由关闭导风状态切换至持续导风状态时,所述导风板转动以让位于所述第二进风管的进风端。
作为优选的,所述进风调节装置包括制冷进风阀和制热进风阀,所述制冷进风阀设于所述制冷风道的进风端,所述制热进风阀设于所述制热风道的进风端;
所述制冷进风阀的阀板在关闭时与所述制冷风道倾斜设置,以引导所述进风调节装置内的空气流向所述制热风道;所述制热进风阀的阀板在关闭时与所述制热风道倾斜设置,以引导所述进风调节装置内的空气流向所述制冷风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未经李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37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