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筛选自放电异常电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16400.3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1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程世骑;李新峰;王青山;李妍;王双双;任宇曦;厉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35 | 分类号: | G01R31/3835;G01R31/389;B07C5/34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刘勇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筛选 放电 异常 电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筛选自放电异常电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取化成后的电池,充电至50‑100%SOC,然后静置,剔除胀气、漏液或烧蚀的电池;S2、取S1中剩下的电池进行分容处理,并计算电池的n值,剔除胀气、漏液、烧蚀或n≤0.98的电池,其中,n=Q1/C,Q1为S1中静置后首次放电容量,C为S1中充电后的容量;S3、取S2中剩下的电池静置3‑24h,然后检测电池的电压V1和内阻R1,剔除V1≤10mV或R1大于电芯交流内阻的电池;S4、取S3中剩下的电池静置d天,然后检测电池的电压V2和内阻R2,计算K值,剔除V2≤2.0V或K>2的电池,其中,K=(V2‑V1)*1000/d。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自放电筛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筛选自放电异常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导致锂电池自放电异常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物理微短路和化学反应两种,物理短路主要有粉尘、金属碎屑、异物等,化学反应主要是水含量超标、电解液溶剂不匹配、SEI膜不稳定等。
物理微短路是造成锂电池低压的直接原因,其直接表现是电池在常温、高温存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低于正常截止电压。与化学反应引起自放电相比,物理微短路引起的自放电是不会造成锂电池容量不可逆的损失的。引起物理微短路的情况很多,分为如下几种:
a、粉尘和毛刺,我们将微短路的电池拆开,经常发现电池的隔膜上会出现黑点。如果黑点的位置处于隔膜中间,那么便大概率是粉尘击穿。如果黑点处于边缘位置占多数,便是极片分切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引起的,这两点比较好辨别。
b.金属异物,金属异物导致电池自放电过大的原理因为金属异物在外加电压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金属杂质发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反应,溶解到电解液中:M→Mn++ne-;此后,Mn+迁移到负极,并发生金属沉积:Mn++ne-→M;随着时间的增加,金属枝晶在不断生长,最后穿透隔膜,导致正负极的微短路,不断消耗电量,导致自放电异常,电压降低。
正极的金属杂质经过充电反应后,也是击穿隔膜,在隔膜上形成黑点,造成了物理微短路。一般来说,只要是金属杂质,都会对电池自放电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是金属单质影响最大。据部分文献所述,影响排序如:Cu>Zn>Fe>Fe2O3。比如很多正极铁锂材料就会面临自放电过大的问题,也就是铁杂质超标引起的。
由于原电池的形成,负极金属杂质会游离出来,在隔膜处沉积而造成隔膜导通,形成物理微短路,国内某些低端的负极材料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负极浆料中的金属杂质对自放电的影响力不及正极中的金属杂质,其中Cu、Zn对自放电影响较大。
c、辅材的金属杂质,例如CMC、胶带中的金属杂质。
化学反应分为如下几种:
a、水分,水分造成电解液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电子,电子再嵌入到正极氧化结构中,从而引起正极电位下降,造成低压;另外,当电池中有水存在时,其会与LiPF6反应,生产HF等腐蚀性气体;同时与溶剂等反应产生CO2等气体引起电池膨胀;HF会与电池中众多物质如SEI主要成分反应,破坏SEI膜;生成CO2和H2O等;CO2引起电池膨胀,重新生成的H2O又参与LiPF6、溶剂等反应,形成恶性链式反应。
SEI膜破坏的后果有:1)、溶剂进入石墨层中与LixC6反应,引起不可逆容量损失;2)、破坏的SEI修复则要消耗Li+和溶剂等,进一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
b、电解液溶剂,某些电解液溶剂加入后会引起电池的电压下降过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64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