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机膜多级气体分离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76743.1 | 申请日: | 2020-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1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顾学红;谢继贤;王学瑞;张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22 | 分类号: | B01D53/22;B01D53/26;B01D46/00;C01B3/50;C01B21/04;C01B23/00;C10L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邓唯 |
地址: | 2118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机 多级 气体 分离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无机膜多级气体分离方法,步骤:S1、在预处理单元对原料气体进行预处理。S2、预处理过的原料气进入多级膜分离组件进行分离处理,渗透气进入下级组件,渗余气回流继续完成分离。S3、在第一级组件渗余侧和最后一级组件渗透侧采集气体产品并回收利用。装置中包括预处理模块、单级膜组件、气泵、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背压阀。原料预处理后经质量流量控制器进入多级膜组件,背压阀控制第一级组件渗余侧压力,将多个组件通过管线串联起来,每一级渗透气作为原料气进入下一级,第一级渗余气接背压阀控制顶部采出,其余每级组件渗余气均通过气泵返回上级组件与进料气混合,在最后一级组件渗透侧气体产品在常压下收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机膜多级气体分离的方法,特别涉及单级膜分离选择性较低的二元或多元混合气体的分离提纯。
背景技术
气体产品作为现代工业重要的基础原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工业中常见的一般工业气体外,特种气体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医疗环保等行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超纯氮可以作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保护器,氖同位素可以用于导弹制导等军工行业。但我国特种气体企业规模较小,自主研发的成果较少,目前我国不能规模生产亚微米级集成电路生产所用的气体,特种气体同位素分离的研究和应用尚属起步阶段,生产依存均需国外进口。混合气体的分离方法主要有低温精馏法、变压吸附法以及膜分离法。低温精馏法涉及相变分离,能耗较高,且装置规模较大,设备费用高;变压吸附法回收率低,需要不断对气体进行抽真空与压缩,也存在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特种气体分离提纯领域还涉及贵金属催化法、热扩散法和分子筛提纯技术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均存在成本高,能耗高,设备成本高以及操作复杂等问题。
在膜法分离气体的应用中,专利号为CN201310329942.X的专利中提到了一种两级膜分离与CO2液化耦合的沼气脱碳工艺,但该过程需与低温液化耦合,操作较为复杂;专利号为 CN201510045066.7的专利中设计了三段气体分离膜单元分离气体的装置,该装置回流过程增加额外混合容器且对于膜分离系数较低的体系难以达到分离要求,局限性较大。
另外,在一个具体的膜分离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机膜多级气体分离的方法实现气体的分离提纯,解决传统低温精馏、变压吸附等方法设备投资高,操作复杂,能耗高的问题。多级膜组件的串联能够有效的提高膜分离选择性较低的混合体系的分离纯度,实现目标气体的回收,可显著增加产能,提高经济效益。
本发明中的多级无机膜气体分离方法仅需膜分离过程即可达到分离要求,无需与其他过程耦合,每级渗余气可直接回流至上级;通过多级膜分离可以实现单级膜分离选择性较低的气体体系的分离,很大程度上提高分离效率,减少操作成本。该技术在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富集,高纯电子气体的制备,同位素气体的分离提纯以及石化行业中天然气除氮、烃类组分的回收分离等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一个应用领域中,本发明还实现了采用DD3R分子筛膜用于闭路医疗氙气麻醉过程中氙气的在线回用技术,能够对CO2/Xe选择性分离。单组分二氧化碳渗透性为1.5×10-7mol·m-2·s-1·Pa-1,二氧化碳对氙气的分离选择性为570。渗透通量比传统膜材料高出一个数量级,DD3R分子筛的全硅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可以有效削弱水蒸气对分子筛孔道的堵塞。
一种无机膜多级气体分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1步,将待分离的气体混合物送入气体分离设备中进行分离;
所述的气体分离设备由多个膜组件相互串联而构成,上一级的渗透侧得到的物料送入下一级的渗余侧继续分离;下一级的渗余侧的得到的物料回流至上级的渗余侧继续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67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