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3716.2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6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洪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志飞 |
主分类号: | A01F29/00 | 分类号: | A01F29/00;A01F29/09;A01D82/00;A23N17/00;B01J2/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65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智慧 农业 环保 秸秆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涉及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领域,在设备承载平台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秸秆料造粒单元,且在设备承载平台的顶部端面固定安装有秸秆料粉碎单元,秸秆料造粒单元的进料始端延伸至设备承载平台顶部端面的上方,并且与秸秆料粉碎单元出料末端的位置相对应,通过上述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依次对秸秆进行粉碎和造粒处理,并且粉碎后的秸秆可以直接落在造粒机构中,使得两个处理工序更加的衔接有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整个秸秆的处理效率,缩短了处理时间,另外秸秆料造粒单元依靠自身的结构,可以对粉碎后的秸秆进行分级造粒,即可以制得两种粒径不同的秸秆颗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约产出8亿吨秸秆。近年来,秸秆减量化处理已成为难题。传统秸秆处理方式是将秸秆露天燃烧和直接还田。由于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易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部分转化为含碳颗粒物,因而将秸秆露天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含碳颗粒物,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些颗粒物悬浮于空中有利于霾天气的形成,同时也为雾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因此传统的秸秆露天燃烧处理方式成为了产生雾霾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秸秆进行减量化处理,是减少雾霾的有效手段之一。传统的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则存在秸秆降解慢、影响耕种、带来病虫害等问题。还有一种处理方式是将秸秆发酵产生沼气和饲料等的资源性利用,但这种处理方式存在储运困难、利用率低和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有效处理秸秆、避免污染空气和影响耕种、提高秸秆利用率的秸秆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秸秆粉碎制颗粒一体机(公开号CN105289810B),该专利主要解决现有粉碎装置和颗粒制造装置功能单一,加工成本高的问题。其特征在于:粉碎壳体(2)固定连接在支架(1)上部,粉碎壳体(2)上有进口(4),秸秆打断揉碎刀头转动连接在粉碎壳体(2)内,秸秆打断揉碎刀头下粉碎壳体(2)内粉末筛板,秸秆打断揉碎刀头通过粉碎皮带及皮带轮与电机相连;挤压盘固定连接在支架(1)下部,粉碎壳体(2)上出口(7)与挤压盘进口相连通,挤压盘通过颗粒皮带及皮带轮与电机与相连。该秸秆粉碎制颗粒一体机具有多功能,加工成本低,结构紧凑的特点。
在上述专利技术内容中,分别对秸秆进行粉碎和造粒处理,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在对秸秆进行粉碎的过程中,凭借单一的秸秆打断揉碎刀头,没有对秸秆进行分级粉碎处理,使得实际的粉碎效果并不理想;
2、在当下环境,所制得的秸秆颗粒,主要是供给家禽牲畜的喂养,而上述专利中,对粉碎后的秸秆进行造粒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结构,无法达到在一次造粒过程中,形成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粒径的秸秆颗粒,因此无法满足针对不同家禽牲畜制得不同粒径的秸秆颗粒,实用性较低;
综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针对秸秆处理的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凭借单一的秸秆打断揉碎刀头,没有对秸秆进行分级粉碎处理,使得实际的粉碎效果并不理想以及无法达到在一次造粒过程中,形成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粒径的秸秆颗粒,因此无法满足针对不同家禽牲畜制得不同粒径的秸秆颗粒,实用性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智慧农业的环保型秸秆处理系统,包括设备承载平台,在所述设备承载平台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秸秆料造粒单元,且在所述设备承载平台的顶部端面固定安装有秸秆料粉碎单元,所述秸秆料造粒单元的进料始端延伸至设备承载平台顶部端面的上方,并且与秸秆料粉碎单元出料末端的位置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志飞,未经洪志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37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