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面污泥消解填料及其编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41129.1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9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明;刘婉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汇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广技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42 | 代理人: | 崔征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面 污泥 消解 填料 及其 编制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斜面污泥消解填料及其编制方法,公开了一种污泥消解的斜面填料及其编织方法。该填料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加强筋和加捻的纤维束组成的重复单元,所述加强筋和加捻的纤维束的重复单元,均包括若干环绕所述填料的径向轴心环形排列的环形圈。本发明将纤维束设置在几个斜面内,可以实现填料与活性微生物有利结合,不仅使得填料内部挂膜空间增大,还使得紧固塑料丝也可用于挂膜,提高了填料比表面积和有效空间,增大了有益微生物的富集量,具有很大地消解有机污泥优势,斜面填料的产生,使污泥消解快捷和高效,大大降低了污泥消解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面污泥消解填料及其编制方法。
背景技术
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一般是含水量为95~99%的流体状物质,也即含有1~5%的剩余污泥,以及受污染的水体产生恶臭和大量的污泥混合物,致使自然环境受到破坏,自然水体也产生的大量的污泥混合物,大量的剩余污泥和自然水体中的污泥混合物,都无法有效简单和便捷处理,其中的固体成分主要包括有机残物、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及絮凝所用药剂等组成,是一种以有机成分为主,含重金属组分且相对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有机质、氮(N)、磷(P)、钾(K)和各种微量元素,现阶段极大地存在有机污泥数量多和现有技术处理困难的状况。
有机污泥的主要处理方式有:脱水填埋、好氧发酵减量、厌氧发酵减量、热裂解和焚烧等方式。现有有机污泥的主要处理技术中,用于处理有机污泥的生物填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生物膜法是一种高效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在污泥消解中将应用越来越多。以高效微生物富集污泥消解填料为载体,以及使用生物膜法技术为手段,进行宏观厌氧、缺氧和好氧生化消减含泥量为1~5%的流体状物质有机污泥。在污泥消解过程,微生物吸附在填料载体的表面,形成生物膜,依据不同有氧、缺氧和厌氧宏观条件,在污泥消解填料的表面形成好氧、中间形成缺氧和内部形成厌氧。在污泥处理过程中,在宏观溶解氧比较高大于2mg/L时,可以是人为充氧形成的状态,也可以仅是人为搅拌形成的条件,如有些自然水体的自然宏观溶解氧就大于4mg/L,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氧进入生物膜,被生物膜上不同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细胞分解,进入内源呼吸阶段,得以融解细胞;污泥中的有机物不断地被吸附到生物膜上,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对这些有机物、有机氮和有机磷分解,并不断新陈代谢,从而达到连续处理污泥的目的;另外,生物膜由于固着在填料或载体上,因此能在其中生长时间较长的细菌和较高级的微生物,这使得生物膜法在去除污泥中有机物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脱除污泥中氮磷作用,尤其是对受有机物及氨氮污染的河流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在生物膜上还可能大量出现丝状菌、轮虫、线虫等,形成生物链,特别是红线虫,具有极强的吞噬细菌和有机颗粒的能力,从而使生物膜净化能力大大增强。在溶解氧比较低小于0.5mg/L时,可以水解酸化和反硝化,使污泥固体液态化,提高可生化性和去除大量硝态氮,在有氧和无氧合适的条件下,可以使污泥总消解量可以达到70-90%。虽然生物膜法具有上述的很多优点,然而,将其自然应用于自然水体的原位修复或现有污水厂的污泥浓缩池时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现有填料的技术特征,不能达到相应微生物生存的有利条件,而影响了相应微生物的生长,使得微生物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填料多年,已经有多个相关的发明获得了授权,比如仿生型(CN201210522291.1一种仿生型水处理填料)、加强筋型(CN201010576296.3一种加强筋型填料)、螺旋体型(CN201010576259.2一种螺旋体型填料)、树枝状(CN201310261410.7一种树枝状水处理填料)、密集支撑型(CN201010576284.0一种密集支撑型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汇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汇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11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