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水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0126.8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8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武玄;叶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72 | 分类号: | C10J3/72;C10J3/7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地址: | 2011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冷 气化 炉下渣口 环形 空间 水封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水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与气化炉分隔板密封焊接的蓄水外筒及蓄水内筒,蓄水外筒与蓄水内筒之间形成顶部开口的环状的蓄水池,蓄水池与进水管路及出水管路相连通;还包括与气化炉下渣口同轴布置的水通道分隔筒;水通道分隔筒的底部开口插入蓄水池中,通过水通道分隔筒的筒壁将蓄水池内的空间分隔为相互连通的两个腔体,从而形成水封结构。本发明通过构建水封通道、液位监控、流量调节、弹簧片密封,实现了下行激冷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的有效密封。本发明构造简单、易于实现,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实现下行激冷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密封的装置。
背景技术
煤气化技术是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煤气化技术朝着高气化温度、高碳转化率、煤种适应性广的方向发展,对煤气化装置尤其是核心装置——气化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水冷壁气化炉的燃烧炉膛采用水冷壁结构代替传统堆砌耐火砖的结构,可以承受更高的气化温度、提高气化效率,也可以适应更多的煤种,尤其可以解决高灰熔点煤种的气化问题。同时水冷壁结构更高的可靠性可以保证气化炉长周期的运行,降低停车检修及更换耐火砖的成本,使气化炉实现大型化。因此,冷壁式气化炉已逐渐代替传统耐火砖气化炉,成为煤气化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的密封是下行水激冷气化炉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需要综合考虑密封可靠性、安装和检修空间、气化炉热膨胀、寿命、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已投入工程应用的气化炉常采用的密封结构有膨胀节焊接密封、法兰连接密封、填料密封等,各有优缺点,气化炉实际运行中向环形空间窜气的问题仍时有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下行激冷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的密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水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与气化炉分隔板密封焊接的蓄水外筒及蓄水内筒,蓄水外筒及蓄水内筒与气化炉下渣口同轴布置,蓄水内筒位于蓄水外筒内,蓄水外筒与蓄水内筒之间形成顶部开口的环状的蓄水池,蓄水池与进水管路相连通,外部给水经由进水管路通入蓄水池内,蓄水池内的水通过与蓄水池相连通的出水管路排出至外部水循环系统或者蓄水池内的水从蓄水内筒的上端口直接溢流至气化炉的激冷空间内,蓄水池内的水循环流动,并维持蓄水池的水位在设定高度;
还包括与气化炉下渣口同轴布置的水通道分隔筒,水通道分隔筒的底部开口、顶面封闭;气化炉下渣口自水通道分隔筒的顶面穿过,且气化炉下渣口与水通道分隔筒的顶面之间密封焊接;水通道分隔筒的底部开口插入蓄水池中并与蓄水池的底面之间间隔一定距离,通过水通道分隔筒的筒壁将蓄水池内的空间分隔为相互连通的两个腔体,从而形成水封结构,通过该水封结构实现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之间的密封;弹簧密封片焊接在水通道分隔筒外壁,与蓄水外筒内壁变形压紧后密封。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路连接至所述蓄水外筒底部。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路上装设流量调节阀,保证所述水封结构内水位。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路上装设液位监控装置,用于监测所述蓄水池内水位,并反馈信号至所述进水管路上的所述流量调节阀,保证所述蓄水池内水位。
优选地,所述出水管路连接至所述蓄水外筒顶部,且位于所述弹簧密封片的下方。
本发明通过构建水封通道、液位监控、流量调节、弹簧片密封,实现了下行激冷水冷壁气化炉下渣口与环形空间的有效密封。本发明构造简单、易于实现,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水封装置采用水通道密封原理,同时设置液位监控和流量调节,比膨胀节密封或填料密封都更为可靠,寿命更有天然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01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