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穿戴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3786.3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9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和辉;谢廷裕;林杨明;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C5/10 | 分类号: | A44C5/10;A44C5/14;A44C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牛芬洁;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戴 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其包括主体、固定带和连接装置。主体上设有连接腔,连接腔内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锁定部;固定带通过连接装置与连接腔的开口可拆卸连接。连接装置包括与锁定部相适配的锁定结构。锁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带端部的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相对设置的第二锁定件、以及锁定组件。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均具有可与锁定部卡合的自锁部,自锁部可在锁定组件的驱动下外张并卡接在两个锁定部之间,以使主体和固定带连接,或者向内收回并和锁定部脱离卡合,以使主体和固定带脱离连接。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在实现固定带与主体快速拆卸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可穿戴设备的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作为一种时尚、实用的装饰品,深受新生代消费者青睐,广泛出现在消费者各种应用场景,诸如商务办公、休闲娱乐、运动健康等领域。
为了满足新生代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追求,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需在不同的场景或者季节搭配连接不同材质或者风格的固定带。以可穿戴设备中的手表为例,表带普遍通过生耳固定在表壳上表耳的生耳孔内,需要去维修店或者借助专用工具才能完成表带的拆装,使得表带的拆卸操作极为不便。为此,可穿戴设备的固定带可以通过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可拆卸生耳结构穿设并卡合在固定带的端部,并与主体可拆卸连接。这样无需去维修店或者借助专用工具就能完成拆装。具体的,可拆卸生耳结构可以包括中空的套管51、第一生耳杆52、第二生耳杆53和第一生耳杆52和第二生耳杆53之间的弹性元件54。第一生耳杆52的外环面固定设置有凸起521。套管51套于第一生耳杆52和第二生耳杆53的外环面,且凸起521穿过套管51的外环面上的通槽511并可在通槽511内横向移动。第一生耳杆52的前端伸出套管51的一端并与主体卡接,第二生耳杆53的末端伸出套管51的另一端并与主体卡接。在拆卸固定带20时,需要通过掰动凸起521沿着通槽511横向位移,即可实现可固定带20比如表带的拆卸安装。
然而,由于可拆卸生耳结构的凸起较小,拆卸固定带时需要靠尖锐轻薄的物体(比如指甲尖)才能撬动,拆卸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在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固定带与主体的快速拆卸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其包括主体、固定带和连接装置,主体上设有连接腔,连接腔具有开口,且连接腔内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锁定部;固定带通过连接装置与开口可拆卸连接;连接装置包括与锁定部相适配的锁定结构;锁定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带端部的第一锁定件、第二锁定件和锁定组件,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相对设置,且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均具有可与锁定部卡合的自锁部,第一锁定件的自锁部和第二锁定件的自锁部可在锁定组件的驱动下外张并卡接在两个锁定部之间,以使主体和固定带连接,或者向内收回并和锁定部脱离卡合,以使主体和固定带脱离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连接装置内锁定结构以及主体的连接腔的设置,可以通过插拔的方式将连接装置中的锁定装置从主体的开口插入或者拔出,以实现固定带的安装或拆卸。与现有技术中的掰动凸起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插拔的方式更符合消费者的操作习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固定带的拆装操作体验,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固定带的拆卸较为容易,而且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与此同时,通过锁定组件的设置,能够控制第一锁定件的自锁部和第二锁定件的自锁部与两个锁定部的锁定状态,进而控制固定带与主体的连接状态,从而实现固定带与主体的快速拆卸和快速安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自锁部位于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朝向锁定部的一侧,固定带与主体的锁定时,自锁部与锁定部相互卡接。
这样一方面固定带通过连接装置从开口插入主体的连接腔内,并与主体的锁定时,自锁部可以与锁定部相互卡接,将固定带与主体连接,从而实现固定带与主体的锁定;另一方面在锁定组件的驱动下,自锁部可以通过向内收回的方式快速与锁定部脱离,从而固定带与主体的快速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37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