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屏蔽门故障可视化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23759.6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0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宋以华;熊律;郑锂;李俊辉;韦信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0;E06B7/28;B61B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黎扬鹏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蔽门 故障 可视化 方法 系统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屏蔽门故障可视化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构建站台的第一动态三维模型,第一动态三维模型包括列车模型和屏蔽门模型;获取列车运行状态和屏蔽门开关状态,根据列车运行状态通过列车模型模拟列车动作,根据屏蔽门开关状态通过屏蔽门模型模拟屏蔽门动作;根据列车运行状态和屏蔽门开关状态确定故障屏蔽门,并对故障屏蔽门对应的屏蔽门模型进行标识。本发明实现了地铁站台的三维可视化远程监控,节省了人力成本,当屏蔽门出现故障时还可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位置并显示故障情况,从而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理,降低对列车运行的影响,提高了屏蔽门故障应急处理的效率,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屏蔽门故障可视化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在40个城市开通运营达6882公里,其中地铁5316.82公里,车站4416座,在建规模巨大。
屏蔽门安装于地铁站台靠轨道侧边沿,是将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相互隔离开的设备。列车到达时,开启玻璃幕墙上的屏蔽门供乘客上下列车。设置屏蔽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员跌落轨道发生意外事故,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减少列车运行噪声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避免因站台事故而延误运营,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为轨道交通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创造必要条件。当屏蔽门发生故障无法正常打开/关闭时,不仅会威胁到乘客的人身安全,也会影响列车的运行。现有的地铁站中,都是采取在站台布置若干站务人员进行现场监测,当屏蔽门出现故障,站务人员现场了解情况并向控制中心上报。然而这种监测方法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且一个站务人员无法同时监测多个屏蔽门的运行状况,当距离较远的屏蔽门发生故障时,因为地铁上下车人员密集,容易造成视线阻隔及行动不便,站务人员往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故障情况并上报,从而会影响屏蔽门故障的应急处理以及列车的运行。若通过摄像头远程视频监控,也需要一个人同时监控多个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并从监控画面中判断故障屏蔽门的位置,容易出错且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屏蔽门故障可视化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可实现地铁站台的三维可视化远程监控,当屏蔽门出现故障时还可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位置并显示故障情况。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
一种屏蔽门故障可视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站台的第一动态三维模型,所述第一动态三维模型包括列车模型和屏蔽门模型;
获取列车运行状态和屏蔽门开关状态,根据所述列车运行状态通过所述列车模型模拟列车动作,根据所述屏蔽门开关状态通过所述屏蔽门模型模拟屏蔽门动作;
根据所述列车运行状态和所述屏蔽门开关状态确定故障屏蔽门,并对所述故障屏蔽门对应的屏蔽门模型进行标识。
进一步,所述构建站台的第一动态三维模型这一步骤,其具体为: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所述站台进行扫描,构建所述站台的第一动态三维模型。
进一步,所述获取列车运行状态和屏蔽门开关状态,根据所述列车运行状态通过所述列车模型模拟列车动作,根据所述屏蔽门开关状态通过所述屏蔽门模型模拟屏蔽门动作这一步骤,其包括:
实时检测列车运行状态,根据所述列车运行状态确定列车位置和列车行驶速度;
实时检测屏蔽门开关状态,根据所述屏蔽门开关状态确定屏蔽门开度;
根据所述列车位置和所述列车行驶速度通过所述列车模型模拟列车动作,根据所述屏蔽门开度通过所述屏蔽门模型模拟屏蔽门动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37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