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开放性粉尘自适应抑尘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2801.2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谭卓英;张国胜;刘文静;李耀基;王勇;郑卫民;王太海;王凤林;王孟来;李华;来友邦;叶会师;乔鹏飞;马勇;刘子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H3/04 | 分类号: | E01H3/04;B01D47/06;G01D21/02;G01W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放性 粉尘 自适应 技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开放条件下土质及碎石运输道路等易生尘、复生尘场地的自适应抑尘技术方法,属环境领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粉尘状况及发生条件自动感应抑尘,抑尘与启尘同步,喷洒自动化、智能化,耗水量少,抑尘效率高。可适用于干旱、土质、碎石等道路及其他易生尘、复生尘等场所,在自然风及外界荷载扰动下的粉尘抑制。其抑尘剂为:(1)清水,(2)易溶于水的抑尘剂组分。实践表明,喷洒一次(0.5‑1.0lit/m2)抑尘剂后,抑尘有效时间为1d以上,无毒副作用,大大减少喷洒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成本低,效益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开放性粉尘控制的抑尘技术,可用于矿山运输道路、采场、排土场及其他开放场地的粉尘控制,属环境领域。
背景技术:
露天矿运输道路及采场等作业场地的粉尘防护是世界性难题,露天矿采剥量大,路面质量差,汽车荷载大,在采、装、运、卸过程中,由于反复碾压、洒落、振动、排气及运动风流等影响,粉尘极其严重,有的高达1000mg/m3以上,超过环境标准100多倍。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抑尘技术方法包括洒水及喷洒湿润剂、吸湿剂、粘尘剂以及多功能复合型抑尘剂等方法。在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等作业环境通常为土质或碎石路面,由于路基软而松散,因车轮碾压及车载矿岩洒落等原因,粉尘可堆积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清扫后很容易再生。在坚固路基的土质道路上洒水一般能维持30分钟左右,但在厚大粉尘的路面,以及大吨位卡车(如贝拉斯重达240吨,卡特彼勒360吨)使用的碎石道路等作业场地,由于粉尘厚、车轮翻卷及散土覆盖,抑尘效果极差,洒水抑尘时效不到20分钟,洒水频次高,水资源消耗大。当水资源缺乏时,洒水防尘受到严重制约。采用湿润剂时,由于粉尘厚大,在车轮运转荷载下,有限的水分子瞬即被干粉尘掩盖。粘尘剂抑尘则主要通过黏结凝并细小粉尘颗粒,并增强地面强度,提高地面抗碾压能力,并通过黏结凝并减少和抑制扬尘。但是,黏结强度不可能抵抗大吨位荷载的碾压。生物酶土壤固化剂类,价格高昂,技术严苛,工程大,受到严重制约。近年来研制的多功能复合型生态抑尘剂,具有黏结、凝并、吸湿与保水等优越性能,可生化降解,无任何毒副作用,喷洒时无二次扬尘,固结路面,但亦难以收到好的抑尘效果。显然,现行抑尘技术不能解决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粉尘控制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露天矿运输道路等场地的动态性、开放性,车辆矿石洒落及土质、碎石道路碾压等易生尘、生大尘的情况,创建自动感应微喷系统,采用清水喷洒,根据天气状况、空气湿度、温度及路面粉尘等条件自感应喷洒,启尘与抑尘同步,抑尘效率高。可适用于长期干旱气候、高温、重车载、低等级基建道路等各种复杂条件下的粉尘控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露天矿运输道路、矿场、排土场等易生尘、复生尘场地的抑尘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技术包括水压控制单元、数控单元及自动感应喷洒单元;
所述水压控制单元是水压的常规直读和手工控制方式,包括压力水源、压力表、流量计、控制总阀及压力均衡器;
其中:
所述压力水源为高位水仓或增压泵所产生的压力水,是抑尘管网喷洒的介质源和动力源。介质为清水,添加一定浓度的抑尘剂效果更佳,抑尘剂在压力水仓中配置,或在抑尘管网中直接注入。
所述压力表为数字式远程读数表,用以实时测量管网水压或水泵的出水压力;
所述流量计为数字式远程读数表,用以实时测量管网或水泵的出水量;
所述控制总阀用以启闭系统水路总管和控制管网流量;
所述压力均衡器是压力管网中调节水压的装置,用以控制和均衡各段管道中的水压力。
所述数控单元是自动感应单元和水压控制单元的数字化控制方式,包括接口、放大器/转换器、数字应变计、数据集成盒(DIB)、计算机、打印机及远程终端等分析、打印或显示设备;采用数字式控制单元时,所述压力表/计、流量计及控制阀均为数字式传感器,输出/输入信号均为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28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岩体强度参数钻进实时测量系统
- 下一篇:强谐波下接地网阻抗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