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1178.0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4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歌;杨浩;陈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7/20;E02D5/5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琳丽 |
地址: | 22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混凝土 板式 支护 | ||
本发明公开一种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涉及支护桩技术领域,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包括V形结构的支护桩主体,支护桩主体上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支护桩主体上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匹配。本发明中的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抗弯、抗剪、承载能力高,止水效果好,相邻桩之间设置止水条,止水条遇地下水后膨胀封闭相邻桩之间的缝隙,挡土的同时止水效果好;节省材料,截面整体形状呈V形,中部形成凹腔,节省混凝土用量;单节长度长,抗弯承载力高,相同起吊条件下,单节长度可以加长,现场施工时,桩接头少;可以实现长线台模生产,根据需要切割,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造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护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现有技术中,基坑支护通常使用排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水泥挡土墙支护等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支护桩主要承受横向推力的桩。一般用于基坑支护、边坡支护以及滑坡治理,承受水平土压力或滑坡推力,一般比承受竖向力的基础桩需要更高的配筋,也经常和锚杆(索)一起使用(桩锚结构)。
当前基坑工程实践中,排桩是应用较为普遍的基坑围护形式之一。但目前基坑工程实践中,受制于成孔设备和成孔工艺,排桩支护基坑工程中灌注桩的截面通常为圆形。由材料力学根据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可知,截面材料布置距离截面主轴越远,截面惯性矩越大,截面的抗弯刚度就越大,同等条件下截面的抗弯承载力也越高。显然,同样截面材料用量条件下,圆形截面所获得的抗弯刚度有限。传统现场成孔灌注桩中,为方便施工,截面配筋多沿圆形截面周长均匀配筋,而使得部分钢筋不能在截面抗弯中有效发挥作用,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弯、抗剪、承载能力高的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V形预应力混凝土板式支护桩包括V形结构的支护桩主体,所述支护桩主体上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支护桩主体上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支护桩主体上部两侧设置有第一箍筋,所述支护桩主体下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箍筋,所述支护桩主体的侧壁内部设置有横向分布钢筋,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内部均设置有多个主受力预应力钢筋。
可选的,所述第一箍筋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箍筋内各顶角位置分别设置有一所述主受力预应力钢筋。
可选的,所述第二箍筋为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二箍筋内各顶角位置以及底边上均设置有所述主受力预应力钢筋。
可选的,所述横向分布钢筋内侧还设置有次要预应力钢筋。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内设置有止水条。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半圆形凸起,所述半圆形凹槽与所述半圆形凸起相匹配,所述止水条设置于所述半圆形凹槽内。
可选的,所述支护桩主体两端部分的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的数量高于所述支护桩主体中间部分的所述第一箍筋和所述第二箍筋的数量。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抗弯、抗剪、承载能力高。因加高主受力方向的截面、纵筋集中配置于主受力方向截面边缘,抗弯、抗剪能力均比使用相同多材料的正方形和圆形截面桩大幅度提高;
2、止水效果好。相邻桩之间采用凸榫、凹槽结构相嵌,且凹槽底部设置遇水止水条,止水条遇地下水后,膨胀封闭了相邻桩之间的缝隙,挡土的同时止水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11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