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轧高强度钢残余应力消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93438.6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6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高国华;余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C21D1/84;C21D10/00;G01L5/00;G01L1/25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杜丹 |
地址: | 2156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轧 强度 残余 应力 消除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高强度钢残余应力消除方法,在带钢热轧机上对高强钢分别进行热轧,热轧后的带钢进行第一次残余应力消除;对带钢进行矫直开平处理;再使用X射线对矫直开平后的带钢进行残余应力检测;对还存在残余应力的带钢局部区域进行第二次残余应力消除,本发明通过两级去应力处理阶段,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热轧钢残余应力进行消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材加工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热轧高强度钢残余应力消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钢的轧制主要以热轧为主,热轧的可以破坏钢锭的铸造组织,细化钢材的晶粒,并消除显微组织的缺陷,从而使钢材组织密实,力学性能得到改善。这种改善主要体现在沿轧制方向上,从而使钢材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各向同性体;浇注时形成的气泡、裂纹和疏松,也可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被焊合。
经过热轧之后,钢材内部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是硫化物和氧化物,还有硅酸盐)被压成薄片,出现分层(夹层)现象。分层使钢材沿厚度方向受拉的性能大大恶化,并且有可能在焊缝收缩时出现层间撕裂。焊缝收缩诱发的局部应变时常达到屈服点应变的数倍,比荷载引起的应变大得多。
另外,不均匀冷却造成的残余应力。残余应力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内部自相平衡的应力,各种截面的热轧型钢都有这类残余应力,一般型钢截面尺寸越大,残余应力也越大。残余应力虽然是自相平衡的,但对钢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性能还是有一定影响。如对变形、稳定性、抗疲劳等方面都可能产生不利的作用。残余应力在零件在不适当的热处理、焊接或切削加工后,会引起零件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甚至开裂;在经淬火、磨削后表面会出现裂纹。残余应力的存在有时不会立即表现为缺陷,而当零件在工作中因工作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叠加,使总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便出现裂纹和断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轧高强度钢残余应力消除方法,通过两级去应力处理阶段,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热轧钢残余应力进行消除。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热轧高强度钢残余应力消除方法,包括:在带钢热轧机上对高强钢分别进行热轧,热轧后的带钢进行第一次残余应力消除;对带钢进行矫直开平处理;再使用X射线对矫直开平后的带钢进行残余应力检测;对还存在残余应力的带钢局部区域进行第二次残余应力消除。
进一步,所述第一次残余应力消除人工时效处理热轧钢,即将热轧后的带钢输入缓冷炉,经过缓冷后温度降至120℃;再从缓冷炉中运冷却至室温。
进一步,所述矫直开平阶段分别通过钢卷开平机和纵剪机对带钢进行矫直、剪裁处理,以达到产品尺寸要求。
进一步,第二次残余应力消除根据带钢的厚度采用不同的方式。
进一步,当带钢的厚度小于25mm,采用超声波处理法是通过利用超声波冲击带钢,使带钢局部区域产生塑形变形,从而消除局部的残余应力。
进一步,当带钢的厚度大于25mm,采用振动处理法;即采用激振器对带钢还存在残余应力的部位进行振动,激振器使带钢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发生共振,使带钢内部的微观组织晶粒发生滑移和晶内孪生,从而消除局部的残余应力。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先是通过冷却对热轧钢快速全面的消除残余应力,再利用残余应力检测装置对冷却后的轧钢进行检测,对于检测出局部区域的残余应力进行二次消除;一方面在量化生产热轧钢的同时,能够更精准的去除残余应力。
在第二次残余应力消除过程中,根据带钢的规格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局部残余应力进行消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残余应力消除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峰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34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